固收点评报告:50城新房成交面积连续三周下滑

黄晓曦 2024-09-15 16:52:13
机构研报 2024-09-15 16:52:13 阅读

  9月6- 12日,50城 新房周成交面积环比下滑20%9 月第二周(6-12 日)50 城新房成交面积环比延续下滑。“517 政策”以来,新房成交高点在6 月底和7 月初两周,成交规模均超520 万方。7 月5 日后,新房周成交面积多数落在220-280 万方区间内,整体偏低,仅有7月底(7 月26 日-8 月1 日)在月末冲量影响下反弹至327 万方。9 月第一周(8 月30 日-9 月5 日),新房成交面积265 万方,环比下滑6%。9 月第二周(9 月6-12 日)新房成交面积211 万方,环比下滑20%,延续下滑趋势。

      9 月6-12 日新房成交环比表现弱于历史同期。与历史同期季节性规律相比,9 月第二周新房成交面积环比下滑20%,低于2015-2023 年同期环比均值3 个百分点。不过从成交体量来看,新房成交规模仍偏低,9 月6-12日新房成交211 万方,较2023 年同期下滑31%。

      以新政前的3 月17 日-5 月16 日平均值(前60 天)作为对比的基点100%,将各年的新房日度成交面积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比季节性变化,以观察剔除季节性规律的“517 政策”效应。9 月第二周新房成交标准化比值仅为63%,低于2015-2023 年同期均值24 个百分点。自7 月5 日以来,新房成交标准化比值已连续十周低于100%,“517 政策”对新房成交的提振效果有限。需要说明的是,9 月多是地产旺季,后两周基数逐渐增高,若2024 年9 月后续成交仍未改善,同比降幅或继续扩大。

      观察京沪深新房成交,北京、上海环比下滑,深圳环比增长。受9 月第一周高基数影响,9 月第二周(9 月6-12 日)北京新房成交14 万方,环比下滑38%,相当于“517 政策”前一周的88%、年内成交高点的34%;上海新房成交24 万方,环比下滑34%,相当于“517 政策”前一周的84%、年内成交高点的51%。深圳新房成交7 万方,环比增长30%,相当于“517 政策”前一周的103%、年内成交高点的65%。

      9 月6 -12 日,15 城二手房周成交面积环比增长9%9 月第二周(9 月6-12 日)15 城二手房周成交面积环比增长9%。5 月17 日-7 月4 日,除了端午节所在周之外的六周,15 城二手房成交面积均在200-220 万方区间震荡。7 月5 日后,二手房成交面积下滑至169-195 万方区间低位震荡。9 月第一周,二手房成交面积155 万方,环比下滑8%,成交面积连续三周下滑。9 月第二周,二手房成交面积回升至168 万方,环比增长9%,相当于年内周成交高点的76%,成交体量继续维持低位。

      相比历史同期,今年9 月第二周二手房成交环比增长9%,而2020-2023 年同期二手房成交面积环比平均下滑15 个百分点。从成交面积绝对值来看,9 月6-12 日二手房成交绝对水平高于历史同期。今年9 月6-12 日二手房成交面积168 万方,较2020-2023 年同期均值增长20%,较2023 年同期增长3%。

      同样以新政前的3 月17 日-5 月16 日平均值(前60 天)作为对比的基点100%,将各年的二手房日度成交面积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9 月第二周标准化比值为87%,高于2015-2023 年同期均值5 个百分点,而5 月17日-7 月25 日平均高14 个百分点、7 月26 日-9 月12 日平均高3 个百分点,二手房成交标准化比值在最近七周低位震荡,“517 政策”对二手房成交的提振效果递减。

      9 月第二周,北京、深圳二手房成交环比下滑,上海环比增长。成交体量上,三城均低于“517 政策”前一周成交水平。9 月第二周北京二手房成交29 万方,环比下滑9%,相当于“517 政策”前一周的84%。深圳二手房成交10 万方,环比下滑13%,相当于“517 政策”前一周的66%;上海二手房成交32 万方,环比增长2%,相当于“517 政策”前一周的85%。

      价格方面,二手房挂牌价指数继续下滑。北京二手房挂牌价指数自2023 年3 月以来呈现持续下滑趋势。上海二手房挂牌价指数自2023 年6 月以来持续下滑。北京、上海二手房出售挂牌价周度指数分别环比下滑0.7%、0.6%。

      风险提示

      地产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以旧换新政策落地不及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