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基础框架系列:可转债投资分析框架

曾羽/高庆勇 2024-09-19 20:42:08
机构研报 2024-09-19 20:42:08 阅读

  核心观点

      转债框架一直在迭代,当下进入3.0时代,2024年至今呈现“抓大放小”的特征,同时精细化的信用管理是转债投资关键。

      A、从去年5月蓝盾、搜特退市到今年8月份岭南转债违约,转债0违约的不败金身被打破;B、权益市场低迷,转债股性减弱,市场整体的转股价值中位数仅70左右,处于历史低位,信用债的属性增强;C、转债价格跌破面值100的数量占整个市场接近30%,价格波动加大,同时容易与权益共振形成负反馈;D、转债发行高峰主要集中在19-21年,转债的回售/到期高峰将逐渐在24年之后到来。

      内容摘要

      1、可转债要素主要包括转债价格、转股价、转股价值、转股溢价率,纯债价值、纯债溢价率、转债评级、剩余期限,转债余额、成交量,其中,转股价值决定了转债的特性,一般将转债划分为偏股型、平衡型、偏债型。此外,转债的特殊条款包括下修、回售、强赎。

      2、转债的一级发行受到企业发行能力和发行意愿的双重约束,近年来转债新增供给有所下降。转债市场更多挂钩中小市值的正股,个券数量多且单个券规模体量小,大盘高评级转债数量少但是金额占比高。可转债机构持仓比例较高,不同机构之间的配置偏好存在一定差异。从市场风险收益特征来看,从17年至24年8月的复合收益率和年化波动率来看,中证转债指数相对权益提供了更高的复合收益率,同时年化波动率更低。转债T+0交易制度使得转债流动性相对较好。

      3、当下转债市场由于正股的下跌,偏债型的转债数量大幅增加,提供了丰富的底层资产,在纯债资产荒的背景下,转债其实提供了不少替代的空间,但基础是企业偿债能力判断+自身投资期限匹配。就当下而言,我们认为转债核心的信用风险并不是信用本身,而是正股退市。当下转债定价混乱,部分个券存在错杀,危与机并存。

      4、可转债转股对于原始股东的股权存在稀释,相当于完成了定增,而可交债转股并不涉及新发股份,转换的股份均来自于发行可交债的股东,因此从发行人、发行动机和转股意愿方面存在不同,这些区别也一定程度体现在条款里面,例如绝大部分可转债为6年期,而可交债的期限则集中在3年左右。此外,一些私募可交债的条款更加灵活,包括换股期前赎回条款、自动下修条款和上修条款。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