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系列十:央行下调14天逆回购利率
宏观事件
9 月23 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7 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1.7%,与上期持平;14 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1.85%,上期为1.95%,下降10 个基点。
核心观点
现状:理解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
1)从操作利率上来看,14 天期逆回购利率的下调为7 月降息后的跟随性调整。在7 月22 日央行调整了7 天期OMO 操作利率10BP,并同步调整了SLF 利率10BP 和LPR 利率10BP,但彼时没有进行14 天期逆回购操作,因而并不体现在利率变动上。央行9 月23 日公告显示,14 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7 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加15 个基点。
2)从操作时间上来看,本次央行重启14 天期逆回购操作,主要是为了应对三季度跨季的流动性需求。对外来看,9 月美联储降息50 个基点,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美国货币政策方向的进一步转变(尽管中间仍可能存在反复),为国内支持性政策增量提供空间。
3)从操作品种上来看,上次14 天期逆回购操作是在2 月9 日农历除夕,本次14 天期逆回购工具的重启背后可能是央行进一步弱化MLF 流动性工具,加强公开市场政策传导的意图,7 月22 日报告《货币政策新框架,关注财政扩张和要素改革》我们提到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方式正由“MLF→LPR”转向“OMO→LPR”。
展望:谨慎的政策边际转向乐观
货币政策的支持性作用增强。与央行14 天期逆回购重启同日发布的还有国新办新闻发布会预告,9 月23 日通知指出,9 月24 日上午9 点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介绍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在央行8 月开启国债买卖操作之后,市场高度关注发布会上增量支持政策落地的可能。
维持适当积极的配置观点。从外部条件角度,9 月18 日美联储“预防式”降息虽然提升了美元资产的定价空间,但是也增加了国内宏观政策的预期空间。从内部条件角度,8 月份央行开启国债买卖操作提升了人民币流动性的供给可能,为人民币资产在经济结构转型期间的压力释放提供了下方支持。
风险
经济数据短期波动风险,金融市场波动风险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