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重大事项点评:降利率边际利好 但仍需关注主要矛盾

单戈 2024-09-24 19:10:07
机构研报 2024-09-24 19:10:07 阅读

  事项:

      央行:引导商业银行将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房贷利率附近,预计平均降幅大约在0.5 个百分点左右。将全国层面的二套房贷最低首付比例由25%下调到15%,统一首套房和二套房的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将5 月份人民银行创设的3000 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中央银行资金的支持比例由原来的60%提高到100%。

      评论:

      LPR 加点机制导致存量房贷利率与新发房贷利率出现剪刀差,地产下行周期居民倾向主动降杠杆。1)2019 年LPR 改革后,我国房贷利率定价方式是在5 年期LPR 基础上加点,加点幅度由地方政府、银行根据市场情况决定,即房贷利率=5 年期LPR+城市加点+银行加点,其中5 年期LPR 会随着货币政策变化调整,但居民签订房屋贷款合同当期确定的加点幅度不会改变,随着各城市不断下调甚至阶段性取消新增房贷利率下限,居民存量房贷利率与新发房贷利率之间存在明显剪刀差。2020、2021 年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还在5%以上,截至2024 年6 月,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已降低至3.45%。2)2022 年以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开始出现负增长,居民提前还贷降低杠杆意愿较强。

      2023 年调降存量房贷利率,本质是降低了银行加点,但不得低于原贷款发放时所在城市首套房商贷利率政策下限,从而居民存量房贷利率并不能随着城市商贷利率下限下降而调降。1)2023 年8 月,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存量首套房商贷利率调整后的利率,在5 年期LPR 上的加点幅度,不得低于原贷款发放时所在城市首套房商贷利率政策下限。本质上是降低了银行加点,但签订贷款合同当期确定的城市加点无法调整。2)以上海为例,假设2022 年居民在上海购买首套房,根据当时的商贷利率下限,贷款利率为5 年期LPR+35BP,而2024 年5 月28日后上海首套房商贷利率下限降低至LPR-45BP 后,居民存量房贷利率并不能随着城市商贷利率下限下降而调降。

      2023 年有超过22 万亿存量房贷利率下调,调整后加权平均利率为4.27%,平均下调了0.73 个百分点,有效减轻了居民还款压力,但并未促进销售回暖和房价止跌。1)央行2023 年四季度对政策效果进行了说明,有超过23 万亿存量房贷利率完成下调,占全部存量房贷利率比重约60%,调整后加权平均利率为4.27%,平均下调了0.73 个百分点,每年减少借款人利息支出约 1700 亿元。2)上一轮存量房贷利率调降并未促进商品房销售回暖和房价止跌,2023 年四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季调数据为2010 年以来最低值,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环比下跌的城市个数仍在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地产销售和房价下行的主要矛盾并不在利率,而是在供需关系逆转以及土地出让金下滑带来的地方财政收缩。存量房贷利率调降可降低已购房者的月供压力,可支配收入增加,对消费有一定程度利好,以及有助于缩短居民降杠杆周期,但仍需警惕负反馈存在下对利好的稀释。

      本次将引导商业银行将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房贷利率附近(2024 年二季度新发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45%),平均降幅约0.5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减少家庭的利息支出总数大概1500 亿元左右,能有效降低居民房贷还款压力。1)本次将引导商业银行将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房贷利率附近,按照发布会口径平均降幅大约在0.5 个百分点左右。2)2023年底存量房贷利率在4.27%,由于大部分房贷利率重定价日是每年1 月1 日,2023 年5年期LPR 下调了10BP,预计2024 年初存量房贷利率下调了10BP 至4.17%。而2024 年二季度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45%,存量房贷利率下降至新发房贷利率附近,调降空间约72BP,但这其中约25BP 与2024 年上半年LPR 调降有关,剩余约47BP 与加点制度的差异有关,另外首套、二套贷款利率等结构性问题,也会导致存量按揭贷款利率较高。总体看,抹去额外加点的下调幅度,与发布会口径基本相符。2)按照贷款总额100 万元,贷款30 年,等额本息还款计算,若房贷利率从3.92%下降至3.45%,估算每月还款金额下降266 元,节约利息9.6 万元。

      投资建议:本轮存量房贷利率下调,能有效降低居民还款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居民修复资产负债表,利好消费,建议关注与消费强相关商管运营公司,关注华润万象生活、新城控股等;由于销售下行,当前再次进入地产政策放松密集期,政策博弈机会再起,建议重点关注港股头部国央企,如华润置地、绿城中国、中国海外发展等。

      风险提示:市场超预期下行,负反馈延续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