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饮料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功能性食品图谱系列报告二:细分掘金 建言献策
风起云涌,细分掘金。上篇报告中我们指出,宏观保健需求与技术进步共振、微观企业存量突围,驱动功能食品必然渗透,而东西方殊途同归,均迈向载体食品化与功能多元化。当前中国功能性需求爆发,潜力赛道正待掘金。本文进一步详细梳理功能性食品细分赛道产业机会,并对行业发展与投资机会把握提出建议,欢迎阅读!
产业机会:渐次展开。高体感强认知率先崛起,补充剂B 端确定性更佳,原料稳步渗透,日常态乳饮龙头蓄力。
高体感、强认知品类有望率先崛起。在国民功能性需求逐步觉醒阶段,功效与体感是最好的消费者教育,当前强体感或高认知度的品类表现相对强劲,如能量饮料、电解质水。
补充剂大盘稳步渗透,多元结构景气,B 端商业模式成长确定性更强。
补充剂赛道2500 亿整体稳步渗透且不乏结构性高增(部分细分功能以及线上渠道繁荣)。但对企业端而言,品牌方线上低门槛竞争激烈,龙头面临渠道迭代的挑战,新锐品牌生存与盈利能力波动相对较大;而B 端代工企业受益于专业化分工与行业长尾化,成长确定性更强。中长期,若政策推动功能性食品及线上渠道管理规范化,竞争趋于良性之下,汤臣、H&H 国际控股等拥有重视研发创新并具备品牌优势的企业将受益。
原料端,益生菌为黄金赛道,魔芋、代糖原料规模较小但持续渗透。益生菌兼具生产端壁垒与上下游一体化潜力,属于黄金赛道,当前B 端国产化替代任重道远,关注明星菌株培育与2B 客户拓展,典型企业包括均瑶、科拓。魔芋与代糖当前原料端市场规模均在数十亿水平,企业规模也大多较小,但应用场景较多,且受益于低脂减糖的健康化风潮,有望保持双位数持续增长。
长期看,当功能食品迎来大发展,乳业饮料将明显受益。当前多数食品功能化仍在渗透早期,消费意识、声称限制是核心影响因素。而长期看若功能食品爆发,预计乳业饮料将最为受益,而伊蒙、农夫等龙头凭借品类优势以及技术、渠道、资金等积淀,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
政策建议:推行分级管理、规范功能性食品政策,有望释放发展潜力。中国当前保健食品注册备案双轨制并行,严格监管与多元需求存在错配,23 年放开新功能申报或预示政策导向更为积极,但 “非蓝帽子”功能食品无专门政策,多按普通食品监管,发展相对粗放。建议推行“功能食品”分级管理,并辅以企业自律与相关监查机制,从而在提高准入门槛、促进研发功效导向、优化竞争格局的同时,进一步放开新原料及功能声称,释放增长潜力。
企业策略:研发立本,深耕教育。深耕研发创新以强化底层竞争力应是长期努力方向。短期看,可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可通过布局强体感、高认知赛道以及主动功效背书、积极营销推进消费者教育。分主体看,保健品行业竞争激烈,树立品牌定位是破卷而出的关键;日常态中,乳饮龙头渠道及基础客群扎实,重在通过强产品创新以及功能性教育转化消费者,组织上可建立专门的创新培育部门以保障投入的持续性与独立性;而对滋补养生类赛道而言,休闲化破圈是可行方向。
投资建议:看好B 端集中度提升与C 端强体感赛道,产业视角推荐东鹏、仙乐。首推研发能力突出、迈向全球的功能食品B 端龙头仙乐健康,引领能量饮料赛道增长的东鹏饮料。补充剂赛道持续渗透,关注保健品龙头汤臣倍健、收购swisse 弯道超车的H&H 国际控股、重点布局口服液赛道的B 端企业百合股份;原料端关注均瑶健康全产业链布局益生菌赛道,以及一致魔芋、金禾实业、百龙创园、莱茵生物、晨光生物等;食品龙头方面,关注积极蓄力功能化转型乳业龙头伊利股份、蒙牛乳业。
风险提示:监管政策变化导致市场环境变化,行业竞争加剧,需求渗透不及预期;对B 端企业,原料成本波动、下游订单波动、产能利用率爬坡不及预期;对C 端企业,大单品打造效果不及预期。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