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深度报告:还有哪些增量政策可以期待
平安观点:
近期国家各部委密集发声,增量宏观政策备受瞩目。本文首先梳理9 月24 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提出的货币金融举措,而后分析下半年中国名义GDP 增长形势,最后聚焦前期宏观政策落地效果,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货币金融政策先行落地。9 月24 日,“一行一局一会”提出三方面措施。宽货币方面,降准、降息、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大招”尽出,宽松力度超出市场此前预期。托地产方面,增强对房地产销售、物业、收储、土地等各个环节的信贷支持。稳股市方面,推动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资金入市,活跃产业资本,同时创设货币政策工具,为A股市场提供增量资金。
中国经济仍需政策托底。预计三季度中国名义GDP 增速至4%以下。一方面,GDP 平减指数或徘徊在低位。尽管食品价格上涨存在支撑,但工业品价格较快下跌,服务价格支撑减弱。另一方面,中国实际GDP 增速存在回落压力。我们估算,7 月和8 月中国月度GDP 增速分别为4.8%和4.5%,9 月以来高频数据显示经济下行压力仍大。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能走弱,但出口短期仍有韧性,财政稳增长加力。若无增量政策出台,四季度中国名义GDP 增速可能进一步回落:第一,以剩余发行额度看,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可能减弱。第二,从去年基数、海外PMI 和经贸关系看,外需下行压力可能逐步加大。第三,GDP 平减指数可能进一步回落,预计四季度食品价格难以对冲工业品和服务价格的下滑。货币金融政策先行落地,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偿债负担,但提振总需求还需其他政策加力配合。
建议一:加力支持居民消费。1)将消费补贴政策的支持范围拓展至小额高频的服务消费,同时加大补贴比例。2)将消费补贴政策与购房、农民工落户政策相联动,释放有“安家置业”诉求群体的消费潜力。3)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鼓励发放消费券、放松公积金提取和使用限制等。
建议二:拓宽地方专项债用途。短期可拓宽专项债使用范围,如支持各地房地产收储,用于地方政府发放消费补贴,用于公共领域投资等。对于政策鼓励和支持的方向,若项目短期收益难以达到自平衡,可给予一定比例的中央政府贴息支持。中长期需控制专项债新增额度,优化政府债务结构。
建议三:尽早增发特别国债。因税收和土地收入下滑,财政减收压力较大,制约财政支出力度;6 月以来,40%的新增专项债用于存量债务化解,广义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支持成色不足。考虑到财政政策落地时滞较长,应早作筹划,发行1 万亿到2 万亿规模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打好提前量。
建议四:优化房地产去库存政策。1)将国企收储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投向领域,给予保障性住房贷款1-2 个百分点的财政贴息。2)扩大政策的收购对象及用途范围,可与“以旧换新”政策相结合。3)盘活“已出让未开工土地”,支持房地产企业优化土储结构。
建议五:鼓励企业出海和兼并重组。鼓励企业出海有助于抵御外贸环境不确定性,亦能反哺国内。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优势资源,出清落后产能。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