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研究:宏观政策侧重点进一步转向提振信心

陈至奕/孙国翔 2024-09-27 11:30:14
机构研报 2024-09-27 11:30:14 阅读

  研究结论

      9 月下旬以来,24 日国新办发布会、25 日《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26 日政治局会议等先后召开落地,一系列增量政策显著改善市场信心。政策逻辑有何改变,如何看待新一轮加码的效果?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正视困难,并以组合拳的形式强化政策提振信心的效果,包括:(1)降准力度较大,且不仅告知近期下调幅度,也对今年年内空间进行了明确,目的可能是避免渐进式下调对政策效果的削弱;(2)政治局会议以“有力度”描述降息,较为少见;(3)下调存量房贷利率,且出现了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新表述,此前的政治局会议虽然也曾承认“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但直指房价、要求止跌的尚属首次;(4)提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背后隐含的是对一些地区不规范执法行为的整治,后者同样不利于企业信心构建;(5)在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同时,提出“提升消费结构”,这是对当下“消费降级”疑虑的直接回应;(6)高度重视就业。政治局会议要求重点做好应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此前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更是体现出对当下就业矛盾的一系列深刻认识,在“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的同时,针对性提出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指导、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有效治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求职陷阱等乱象等等新方向;(7)有效落实存量政策的同时,还要“加力推出增量政策”;(8)提高基层积极性,“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

      资本市场受到关注,原因在于其被作为提振信心的工具。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手段主要是中长期资金以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同时在制度上推进公募基金改革以及中小投资者保护。除此之外,发布会上央行表示将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中互换便利旨在将机构手上流动性比较差的资产向央行置换为高流动性且只能用于投资股票的资金,扩大了机构投资者的实力,新增再贷款工具则降低了上市公司借款回购的成本。两个工具首期合计8000 亿元(今年9 月截至20 日,上交所与深交所A 股总成交金额日均为5242 亿元,从这个角度看工具规模不小)。

      过去一段时间,房地产与股票市场持续下跌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冲击已成为信心缺失的原因之一,展望后续,资本市场提振信心的功能有望被进一步强化,形成资产价格、消费者信心与内需的正反馈。

      近几个月政府债券资金下达节奏加快,实物工作量开始形成(如9 月24 日发改委专题发布会介绍,今年国债资金支持的设备更新项目总投资近8000 亿元)。流动性来看,8 月末M1 同比下降7.3%,M2 同比增长6.3%,与M1 存在较大分歧。一系列现象表明,相比前期稳增长政策的力度,信心不足是当下体感偏弱更为重要的原因,这也是宏观政策侧重点进一步转向提振信心的背景所在。

      展望后续,我们认为政策效果取决于:(1)“长钱长投”机制的落地及实施效果:

      当下合力包括: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使用互换便利后带来的增量资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回购和增持股票的低成本资金、打破养老基金、保险资金制度障碍后的资金、上市公司开展市值管理的内驱动力等等,在此背景下更需要“长钱长投”的机制来改善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推动资本市场从“低均衡”(资金涉及抵押和杠杆,获利了结心态下可能反而增加市场波动)向“高均衡”(增量资金不断进入,追求长期收益)转变;(2)配套政策如存量房贷利率调整落地生效改善宏观体感(尽管1500 亿元利息相对去年社零总额47 万亿来说较为有限,但如果仅考虑这5000 万户家庭,则户均节约的利息支出为3000 元/年,是相当大幅度的改善)。

      风险提示:实体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的风险。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