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业:国家级园区平台转型走向何处 案例及启示

李颖 2024-09-27 11:53:12
机构研报 2024-09-27 11:53:12 阅读

  要点

      自身需求叠加政策倒逼推动园区平台转型提速:现有国家级园区密集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区域产业园供应过剩;另外,国家级园区同质化竞争逐渐突出,造成土地和园区租金价格竞争激烈,向精细化、专业化和差异化的特色园区进行转型发展是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国家级园区平台作为园区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持续滚动的投融资和招商引资双重压力下,已积累了较高的存量债务。在当前预期转弱、土地财政急速下滑等多重压力下,既要创造经营性现金流化解存量债务,又要推动园区差异化发展,还要助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不论是出于自身/园区发展需求还是政策倒逼,国家级园区平台转型提速迫在眉睫。

      国家级园区平台转型业务延伸方向分析:国家级园区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和很强的独立性、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和经营性资源/资产优势。相比于普通平台公司而言具备转型为“市场化经营主体”的天然优势。纵向看来,近年来园区平台业务类型、功能定位、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持续动态调整;横向看来,园区平台受区域产业布局、自然资源禀赋、园区开发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业务延伸方向明显分化,现阶段盈利能力、资金往来、债务结构已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344 家存量国家级园区平台进行分析,将其业务延伸方向归纳为市政工程施工/地产开发、园区运营、园区企业服务、产业投资和产城融合五大类,不同延伸方向下的适用情形和潜在风险不尽相同,需结合自身情况和园区特点进行适当选择。

      关于园区平台后续转型发展的思考:园区平台转型分化将愈加明显,处于低层级或者产业分散、产业资源倒退甚至产业空心的园区中,园区平台想要实现转型则举步维艰。转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业务拓展,提升自身造血能力,使得债务回归平台本身,摆脱对政府信用的依赖,但实现上述目的仍需较长的周期。在达到上述“最终目的”之前,存量园区平台在当前严监管形势下即使能缓解短期流动性风险也不必然等同于转型成功。现阶段一些园区为了发展,不得不包装满足“335 指标”融资要求的新主体,评估新设园区平台以及存量园区平台的难度随着化债的深入愈加复杂,若新设园区平台为整体化债框架下自上而下的推动,那未必原有存量园区平台会边缘化或风险水平急速弱化,需整体评估新老平台在当地化债框架中的优先次序和重要性。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