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策略报告:市场反应到位了吗?
政策接连出招,长债大幅调整。本周二开始,政策打包放出、政治局会议提前讨论经济事宜,一举扭转了市场风险偏好,权益资产与长债出现跷跷板现象。长端利率债大幅调整,截至周四午间,30 年国债收益率上行幅度达到约20BP,整条曲线也呈现熊陡走势。此前我们提示了,由于市场对货币政策定价比较充分,宽货币利好落地后,可能暂时出现利好出尽的场景(《曲线走在政策前》)。不过本周以来长债的调整显然已远超出利好出尽的范畴,而是在定价稳增长政策对基本面扭转的可能性。
稳增长政策驱动下的市场常见反馈路径。这种由稳增长政策引发的市场调整一般反馈路径是:期待期——政策兑现期——等待验证期——最终选择方向期。在期待前期,一般温和波动;在期待中后期到政策落地期前后,利率一般会出现一轮最大幅度的调整;进入等待验证期后,市场通常再度开启震荡模式;最后在选择方向期,市场会基于基本面表现最终决定趋势的方向。本周市场比较接近处于期待期到政策落地期之间,因而调整幅度大。
站在当前位置看,市场反应到位了吗?这一轮调整将如何演绎,还取决于后续基本面的表现。根据每轮调整的不同驱动因素,我们将2016 年以来债市的下跌划分为两种常见模式:
微观过热型:20BP 左右。微观过热型导致的市场调整典型代表是21 年9 月、23 年三季度,自下而上观察,在这些时期,市场微观交易情绪均出现了过热迹象,例如久期处于3 年以上的高位、超长债换手率很高、机构杠杆率不低。但基本面相关指标未见企稳回升。这种微观过热型的市场调整中,通常利率债调整幅度更高,信用利差收窄,持续时间在一季度以内、幅度相对有限。
宏观驱动型:超40BP。宏观驱动型的市场下跌典型时期是16 年三季度、20 年下半年,以及22 年四季度,期间不仅可以观察到微观指标过热,更可以观察到基本面出现实质性拐点——特别是历次均伴随企业中长贷增速的见底回升。宏观驱动型的市场下跌通常持续时间更长、幅度更大,信用债调整更剧烈。
第一轮情绪冲击基本到位,后续关注“余波”。截至周四午间,20BP 的调整幅度已与以往的“微观过热型”调整幅度接近,不过调整时间上还偏短,且考虑到信用债在周四也开始跟跌,短期尚可能有余波(比如关注是否引发赎回反馈,2024 年H1 中长债基个人投资者持仓已达7.91%的历史最高位)。目前看,本轮调整暂时更类似一次“微观过热型”调整,后续是否演化为“宏观驱动型”,还需要耐心等待基本面的验证。资本市场的乐观情绪、政策落地的力度能否传导到微观个体,扭转企业、居民的信心才是最终决定市场方向的关键。这里我们建议观察三组基本面指标:基本面高频指标是否止跌;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是否止降;地产是否“止跌回稳”。
空间、品种和节奏。考虑到本次市场下跌暂时还未转化为“宏观驱动型”,因而调整幅度暂时按照20BP 左右先行观察。对于不同期限、品种,结论不完全一致。曲线陡峭化的概率较高,短端存单等资产预计相对稳健,特别是考虑到降息、降准对于资金利率中枢下移的实质性推动。品种上看,在“微观过热型”调整过程中,中短久期信用债较为抗跌。节奏上,当前至10 月下旬可能都是政策密集出台期,不时的政策和预期扰动预计对债券市场造成冲击,暂时宜保持谨慎。在脉冲式调整过后,市场会逐步进入评估政策落地的有效性阶段,届时重点关注企业中长贷是否有企稳迹象。
风险提示:逆周期政策强度,政府债增量供给,央行态度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