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开宏观对近期政策讨论的思考:财政如何接力?
投资要点
导读
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总需求不足、预期不振,房地产和资本市场偏低迷、地方财政紧平衡的问题持续凸显,730 政治局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926 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明确要求“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中央稳经济、稳地产、稳股市的决心和信心显著增强。
其中,货币金融政策已于9 月24 日提前宣布并陆续落实,市场对下阶段的财政政策抱有较高期待。事实上,经济下行期,相比货币金融政策,财政政策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果,有必要未雨绸缪储备四季度以及2025 年的财政政策。
鉴于一段时间以来的经济、金融、物价、就业指标数据不及预期,各方学者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建议,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诸如增发国债、降准降息、放松房地产限购、推进保交房、给特定困难群体发放补贴等形成了较多共识,但是对于增量财政政策的规模、投向和节奏,对于房地产收储政策落地效果等仍有分歧;此外,在认知层面还出现了将投资与消费二元对立、将逆周期调节简单化为放水和大水漫灌、将财政政策简单化为大规模减税降费的认知。
众说纷纭、百花齐放是思想分辨以及系统思考的好时机,但同时也产生了难以达成广泛共识的问题。有必要对当前宏观政策的讨论做些思考,并重点谈谈财政政策的可能空间和举措。
核心观点如下:
1、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宏观政策可能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两难相权取其利,甚至可能出现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局面,权衡取舍是不得不面临的局面。
二是讲究政策组合和协调,单兵突进对信心和预期的提振效果有限、会消解政策效果。三是政策的力度、节奏本身可以影响预期,强化与市场沟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2、对近期政策讨论的三个思考:一是要避免将逆周期调节简单化为“放水”“刺激”和“大水漫灌”。二是要避免投资和消费二元对立,投资消费是并重的,关键是两者的比例关系以及支持投资和消费的领域,不是要不要,而是投什么。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还面临总量不足、区域不均、结构上“看得见的基建多、看不见的基建少”的问题,仍有空间;至于消费,有人寄希望于给全民发放现金补贴,这不现实、也无必要、还可能产生通胀问题;但给特定群体发钱服务于特定目标是必要且可能的,主要应给近年来失业大学生、农村老人、二孩及以上家庭发放,同时要建立补贴的退出机制。发钱是短期之计,从中长期看,提振消费还是需要依靠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保制度改革等。三是要避免改革与逆周期调节的对立,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协调、如何落地和选择时机的问题。
3、优化财政政策理念:打破赤字率3%,财政政策要更多盯住支出增速而非赤字率目标,多采取支出政策而非减税降费;近期有专家提出提高个税基本扣除额进而降低个税的建议有待商榷,想法很好,但在中国的效果有待商榷,有六大理由,要把有限的子弹用到刀刃上。
4、财力接力的五大举措:增发国债、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对部分特定群体发放补贴、优化化债举措、成立房地产稳定基金。
风险提示:外部冲击超预期、增量政策超预期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