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点评:债市大跌后的再审视
受政策发力影响,本周债市大幅下跌,10 年国债和30 年国债利率分别大幅上行12.8bps 和19.8bps 至2.17%和2.35%,呈现暴跌行情。而周五利率债的下跌已经蔓延至信用债领域,甚至短债也开始上升。我们此前对政策变化的节奏和力度并未有充分的估计,因而并未预见到此次下跌。但在市场下跌之后,我们尝试重新审视市场变化与逻辑,以对后市做出判断。
本周这种急速下跌较为罕见,从过去几次来看,如此快速的下跌之后利率往往会震荡或有所回落,虽然这次依然存在不确定性,但这能提供经验意义上的参考。由于本周一到周五,10 年和30 年国债分别出现了13.3 和20.8bps 的大幅上升,我们回顾了2012 年以来10 年和30 年国债在4 个交易日里调整幅度大于此次的几次债市变化可以看到,与过往几次相比,本次在调整前利率并未有上升势能的蓄积期,而是直接开始攀升,显示本次调整更为突然。而另一方面,过往几次利率在大幅上升之后,均呈现出利率阶段性回落或平稳震荡的状况。除2022 年11 月利率在快速上升之后震荡之外,其余几次,利率在4 个交易日内超过这次上升幅度之后,在后续阶段均小幅回落。显示经验来看,利率快速调整后阶段性持续力度存疑。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历史可以参考,但并不会重复。特别是当前政策大转变的环境之下,历史经验并不是得出结论的充分条件。我们更需要结合当前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来进行分析。
首先,对于市场自身的负反馈赎回压力来看,目前并未呈现出很大压力,但节后需要继续观察。由于此次市场调整非常迅速,机构赎回压力尚未明显体现。同时,考虑到长假期间有一定的票息收益,因而节前目前来看尚未呈现出明显的赎回压力。但在市场大幅调整之后,节后赎回压力如何演绎,需要继续观察。而对于在股市大涨环境下赎回固收类产品购买权益类产品的担忧,由于两者投资者风格并不一致,所以不一定会出现大规模的转移。2014-2015 年牛市期间股票类基金规模大涨,但固收类基金规模也并未下降。关键还是固收类产品自身的负反馈压力下的风险。今年8 月债券基金份额实际上已经开始回落,8 月减少3841 亿份,显著高于季节性。
显示此前市场震荡已经开始导致基金规模回撤。后续风险继续观察。
其次,对于股债之间跷跷板来看,短期或存在冲击,中期依然需要基本面支撑。股债跷跷板并非总是成立。相对来说,如果是基本面变化驱动,则一般会呈现出股债跷跷板,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盈利和利率之间正相关。但如果是资金面驱动,即宽松的流动性驱动,则往往会出现股债双牛的格局,这是因为流动性的宽松会同时提升股市估值,并降低债券利率。因此关键在于当前政策对后续基本面的传导情况,这是中期决定股债双牛还是股债跷跷板的关键。
再次,对于基本面来说,企稳需要低利率的支撑。此前并未发生过利率先上升而经济企稳的状况。虽然我们对政策给予较高的预期,但从中期来看,经济的企稳依然需要低利率的支撑。如果从PMI 与债券利率关系来看,并未出现过利率大幅回升,而经济开始企稳的情况。因为利率的上升本身就对经济有抑制作用,即使是长端利率,也会有影响。长端利率上升之后,长端融资成本会随之上升,特别是债券市场融资成本的上升,会抑制相应的融资需求。债券融资与债券利率之间有较高的负相关关系,显示利率上升并不利于经济企稳。
最后,政策见效与经济企稳依然需要全社会融资成本的下行,特别是贷款利率下行,这将提升债券相对于贷款的性价比,进而带动债券利率下行。
当前刺激政策见效需要全社会融资成本下行,因为利率调整的成效是更为显著的。以目前近400 万亿左右的社融存量计算,50bps 的下降将产生2万亿的付息支出减少。反之,对应幅度的利率上升则可能导致收缩的效果。
因而在其他政策发力情况下,需要全社会融资成本持续下行。而贷款等利率的下行将有效提升债券的性价比。今年2 季度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经下降至3.68%,如果考虑到9 月份LPR 调降20bps,则3 季度贷款利率可能降至3.48%或更低。简单考虑1.56%的不良,贷款综合收益都可能在2%以下,更不用加入税收和资本占用成本。这意味着债券相对更具备性价比。因而中期资金依然会继续增加债券配置。
从中期来看,当前长债已经调整至较高水平,但短期风险并未落地,建议短期防守,等待增配机会。无论是从稳定经济需要的利率角度,还是从全社会融资成本下行环境下债券性价比的角度,当前长债利率已经调整至较高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短期风险解除。短期考虑到政策不断加码落地,以及市场情绪的持续发酵,市场依然存在风险。同时,在利率大幅下跌之后,节后是否会再度发生赎回潮依然有待进一步观察。因此,我们建议短期防守。如果后续财政政策未出现大幅超预期,考虑到基本面反映依然需要时间,因而在市场平稳之后,我们认为将迎来债券配置机会。
风险提示:风险偏好变化超预期;货币政策超预期;外部不确定性超预期。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