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行业周报:困境反转 乐观对待
2024 年9 月23 日至9 月27 日建筑材料板块(SW)上涨18.56%,上证综指上涨12.81%,建材板块相对沪深300 超额收益为2.86%。其中水泥(SW)上涨18.95%,玻璃制造(SW)上涨13.96%,玻纤制造(SW)上涨15.93%,装修建材(SW)上涨20.33%。本周建筑材料板块(SW)资金净流入额为5.96 亿元。
【周数据总结和观点】
本周国新办发布会宣布全面降准50 个基点,释放约1 万亿元流动性,下调7 天逆回购操作利率20 个基点至1.5%,降低存量房贷利率至新增房贷利率水平,并将5 月份人民银行创设的3000 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中央银行资金支持比例由原来的60%提高到100%,同时9 月26 日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并明确“对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要回应群众关切,调整住房限购政策”,广州、上海也放开部分购房条件。此次地产政策力度全年最大,乐观对待。
根据wind 统计,2024 年8 月地方政府债总发行量11996.23 亿元,发行金额环比7 月增长68.8%,后续节奏有望继续加速。具体行业来看,玻璃2024 年需求承压,关注收储落地:2024 年竣工需求转弱,6 月后冷修加速,政策刺激下玻璃价格企稳回升,短期乐观,中期需要关注收储等优化存量的政策落实情况。消费建材持续推荐:消费建材受益二手房交易向好等优化存量政策,且具备长期提升市占率的逻辑,估值弹性大,持续推荐,稳健标的推荐北新建材、伟星新材,弹性标的推荐坚朗五金、志特新材。水泥错峰停产加强,短期有涨价行情:水泥行业需求仍在寻底过程中,但企业不堪亏损错峰停产力度加强,水泥价格底部出现,近期政策情绪好转下涨价明显,重点关注海螺水泥。玻纤底部已现,和经济回暖关联度高:玻纤价格战结束,价格已触底回升,政策发力下经济预期向好,玻璃关联度最大。碳纤维:下游需求缓慢复苏,全年国内风电、氢瓶、热场等下游需求仍有增长,关注经济向好预期下的价格企稳情况。其他建材:
关注绩优、有成长性个股,重点推荐濮耐股份。
水泥近期市场变动:截至2024 年9 月27 日,全国水泥价格指数368.93元/吨,环比前一周上升0.02%,全国水泥出库量317.15 万吨,环比前一周上升1.5%,其中直供量166 万吨,环比前一周上升1.2%,全国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55.6%,环比前一周上升14.0pct,全国水泥库容比65.44%,环比前一周下降1.05pct。本周出库量上升主要是水泥涨价下游囤货增多,叠加降温后多地天气利于施工项目推进,续建项目恢复稳定供应。局部新开项目也通知开始供货,少量已经开始供货,带动需求小幅回升。
玻璃近期市场变动:本周浮法玻璃均价1177.16 元/吨,较前一周跌幅5.01%,全国13 省样本企业原片库存6381 万重箱,环比前一周-183 万重箱,年同比+2229 万重箱。本周浮法白玻主流价格累计下跌1-4 元/重箱,需求端局部中大型加工厂订单有所改善,叠加期货价格提振使得投机需求增加,多地样本企业日度产销处平衡值以上。供应端压力稍有缓解,产能、库存高位有降,预计在产能出清前,玻璃价格短期脉冲后仍将回落。
玻纤近期市场变动:本周无碱粗纱主流产品报价持平。基于下游适量备货,需求阶段性有所好转,但力度总体有限,其中缠绕纱走货仍显一般,合股纱部分品种货源紧俏;供应端,9 月20 日前后邢台金牛3 线15 万吨/年正式点火;库存端,多数厂库存增量不大,但整体来看厂库压力仍存。传统旺季将至,预计短期多数厂报价以稳为主,个别厂存涨价计划。本周电子纱价格维稳,需求端下游增量订单无明显好转,供应端相对平稳,预计短期内电子纱稳价为主,不乏个别厂存小幅灵活可谈空间。截至9 月26日,国内2400tex 无碱缠绕直接纱均价3670.42 元/吨(主流含税送到),环比上周下跌0.07%,同比上涨9.71%;电子纱G75 主流报价8900-9300元/吨,7628 电子布主流报价3.9-4.1 元/米,环比上周持平。
消费建材近期市场变动:消费建材需求端延续弱复苏状态,上游原材料中,铝合金、PVC、丙烯酸丁酯价格环比前一周上涨,苯乙烯、沥青、天然气价格环比前一周下降。
碳纤维近期市场变动:碳纤维本周成交价格环比持平。周内行业产量1186吨,装置平均开工率47.39%,多数装置维持低负荷生产状态;库存窄幅降至16500 吨。本周行业平均单吨生产成本11.69 万元,对应吨毛利-0.86万元,毛利率-7.99%,行业整体盈利表现不佳。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风险,地产需求回暖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持续快速上涨风险。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