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电子AR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光学及显示方案逐步迭代 软硬件协同发展驱动消费级AR眼镜渗透
价格下降&使用体验提升&丰富生态,AR 设备增长可期。AR(AugmentedReality,增强现实)基于传感器、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将虚拟信息数据叠加至现实世界,通过手机、头戴式设备等终端呈现并被用户感知,主要通过光学透视(OST)提供真实视觉效果。从产品形态来看,近眼式AR 眼镜为主要发展方向,其中一体式AR 布局趋势初步可见,或将替代分体式AR 头显取得主导地位。近年来,AR 设备售价逐步下滑,此外佩戴体感得到显著提升,入局厂商增加也驱动内容端得到快速发展,有望加强AR 的头显终局预期。
光学及显示方案逐步迭代,光波导&微显示提供卓越视觉效果。AR 终端设备光学显示系统由光学元件和显示屏组成。光学方案方面,由于性价比高且量产性强,Birdbath 为目前主流方案,然而仍存在低透光率和图像畸变等问题。相较之下,光波导方案有效解决了视场角和体积的矛盾,且透光率高,是目前性能最好的AR 光学方案。光波导方案中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阵列光波导和衍射光波导两种主流方案,其中阵列光波导成像效果极佳,但是良率低且成本高;衍射光波导量产性和良率更优,但模板设计难度大且色散问题有待攻克,目前光波导方案中尚未确定最终路线,仍需进一步技术迭代。显示方案方面,LCD 和LCoS 为成熟方案,但均面临对比度低和能耗高的问题。Micro OLED 和MicroLED 均为自发光显示技术,不需要背光模组,可以做得更轻更薄,且其显示效果和分辨率更优。然而Micro OLED 使用有机材料,其使用寿命短(数千小时),还可能会出现烧屏现象。MicroLED 实现了每个像素的独立发光,是效果最佳的显示方案。
内容端与硬件端协同发展,AR 有望在消费级市场大规模落地。AR 市场应用由B 端引领早期发展,2022 年开始C 端出货量已超过B 端。长期来看,随着技术不断迭代,B 端将愈发走向专业化,C 端场景或将进一步细分,AR 市场的快速增长和规模上量仍将依赖于C 端市场的推动与爆发。相较于C 端应用,B 端客户更关注产品是否能满足提高效率的核心需求,对重量、佩戴体验、内容生态和价格并不敏感,而C 端市场的拓展需要依赖于多方面的迭代和升级。
从内容端来看,硬件产品的市场发展潜力需要通过内容体现,Meta 推出开源操作系统Meta Horizon OS,有望丰富内容生态;此外接入AI 不仅可以增加AR 设备的交互能力,还能通过AI 大幅降低内容创作成本。近期,头部厂商已积极布局“AI+AR”,纷纷推出融合AI 技术的AR 眼镜,或将大幅提高使用体验。从硬件端来看,近年来AR 设备整机重量不断下降,佩戴舒适度及外观设计亦在不断提升,其光学及显示效果仍在加速迭代进程,提供卓越使用体验。此外在售价方面,随着AR 设备的普及,终端厂商逐步下调售价,有望加速渗透C 端市场。
行业投资评级与投资策略:相比于VR 和MR,AR 眼镜与现实交互性更强且重量更轻,更适用于日常长时间佩戴。目前AR 市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C 端的进一步渗透,内容端和硬件端协同发展,此外终端售价逐步下探,AR 有望在消费级市场大规模落地。建议关注AR 产业链相关标的:歌尔股份、立讯精密、东山精密、水晶光电、创维数字、豪鹏科技、德赛电池、紫建电子、珠海冠宇、瑞声科技、龙旗科技、长盈精密、领益智造、中石科技、华勤技术、舜宇光学科技、蓝特光学、恒玄科技、佳禾智能、天键股份、亿道信息、博士眼镜。
风险提示:产品渗透不及预期、消费电子需求不及预期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