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周观点:2024年第40周
宏观:经济政策有望持续发力,市场反应积极
9 月2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9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较少专门研究当前经济形势。从会议决议来看,今年宽松政策的力度有所加强,政策指向性比7 月30 日会议更为具体。会议对目前经济热点问题都进行了有针对的回应,略超市场预期,对增量政策有所期待,经济政策有望持续发力。会议内容公布后,人民币再次升值。
财政政策方面,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1~7 月国债与地方政府发债速度较慢,预期年内剩余月份有望加快债券发行,并落实为政府投资,助力完成今年经济发展目标。
货币政策方面,不仅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还要实施有力度的降息。7 月公告中,提及“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全面落实已确定的政策举措,及早储备并试试退出一批增量政策举措。”本次公告中不再提及稳健的货币政策。9 月24 日潘功胜行长也表示要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对今年的降准路径做了预期管理,即年内还有25 或50bp降准,而对未来降息路径并未做过多着墨。政治局会议显示,未来更多降息操作可以期待。
资本市场方面,会议强调,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等。9 月24 日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以及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中对这方面的政策有更为具体的说明,在当晚,证监会即出台了关于简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相关文件。其他方面的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方面的表述与9 月24 日发布会基本一致。
本次会议公告政策指向非常明确,有利于提振信心,经济有望回升。
风险提示:海外通胀超预期,海外经济衰退。
银行行业:政治局会议定调积极,看好预期扭转推升估值
事件:9 月2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
点评:
9 月政治局会议召开时点超预期,强调“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研究经济形势的政治局会议一般在4 月、7 月、10 月、12 月召开,本次会议召开时点超市场预期,反映了政策加码的紧迫性。会议指出要“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释放了新一轮稳增长的明确信号,强调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力度。(1)财政政策:会议指出“要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主要是存量政策落实,另外重点关注10 月下旬人大常委会可能推出的增量政策及效果。(2)货币政策:会议指出“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有力度的降息”。9 月24 日发布会后,降准0.5pct 已落地;考虑MLF 到期和政府债发行带来的流动性压力,预计到年底仍有降准空间,流动性应给尽给。7-OMO、LPR、存款挂牌利率调降将陆续落地。
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有望加快。会议指出“要加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力度”。
结合9 月24 日发布会金融监管总局表示,要进一步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切实做到“应进尽进”“应贷尽贷”“应放尽放”。相比此前提法增加了“应放尽放”,对贷款实际发放更加重视。在政策新要求下,预计房地产贷款在投放环节会更加落实到位,投放速度有望加快。叠加9 月24 日发布会央行宣布延长金融16 条、经营性物业贷款政策有效期,将有助于缓解房企短期偿债和现金流压力,稳定银行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相关风险未来有望平稳出清。
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堵点,努力提振资本市场。会议指出“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同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主要目标是“推动中长期资金投资规模和比例明显提升”,将完善配套政策制度,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堵点。包括建立商业保险资金、各类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的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缓解长期投资目标与短期考核周期不匹配问题;完善权益投资监管制度;鼓励企业年金差异化投资和开放个人投资选择等。后续配套政策可期,有望提高中长期资金投资规模和比例,强化市场稳定性,提振资本市场。银行板块作为高股息红利稳定型行业,将持续受益于中长资金入市。
核心观点:在9 月24 日发布会推出一揽子政策之后,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稳增长积极信号,逆周期政策有望加码。财政政策关注特别国债、地方债发行节奏以及增量政策落地;货币政策降准降息降存量房贷利率,政策节奏快、力度大。地产政策明确了“止跌回稳”目标,有望供需端同步发力;同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利好资产质量逾期改善。我们认为,本轮政策有望提振经济预期和信心,看好银行顺周期表现。
投资建议:建议继续关注两条主线:(1)在当前财政、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的趋势下,看好与经济预期修复相关性强、业绩释放空间更大的银行。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强的城农商行,包括宁波银行、杭州银行、江苏银行、常熟银行。(2)考虑无风险利率仍处于下行通道,长期看好高股息红利资产配置价值,重点关注国有大行。在924 会议中,央行提到计划对六家国有大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将有助于缓解资本约束,增强国有行未来分红的稳定性、可持续性。
风险提示:经济复苏、实体需求恢复不及预期,政策力度和实施不及预期导致风险抬升资产质量大幅恶化等。
电子行业:筚路蓝缕,如何看待全球光刻胶龙头TOK 的成长之路
光刻是半导体微纳加工的核心工艺,光刻胶是半导体材料皇冠上的明珠。光刻胶按照显影效果可分为正性光刻胶和负性光刻胶,正性光刻胶的应用更为广泛。光刻胶的原料包括光引发剂、树脂、溶剂、单体及其他助剂等。光刻胶单体工艺难度大,认证周期长,进入壁垒高。
除上游原材料壁垒外,半导体光刻胶国产化还具有配方、设备、客户验证等多重壁垒。光刻胶生产配套设备光刻机成本高,光刻胶的研发具有较高的门槛。下游客户认证要求严格,验证周期长。新研发的光刻胶需要经过PRS(基础工艺考核)、STR(小批量试产)、MSTR(中批量试产)、RELEASE(量产)四个阶段的客户验证,半导体光刻胶的验证周期为2-3 年。光刻胶市场被东京应化、杜邦、JSR、住友化学等国外巨头所垄断,日企在全球光刻胶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东京应化以26%的市场份额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杜邦、JSR 和住友化学,其市场份额分别为17%、16%和10%。
东京应化(TOK)拥有世界领先的微处理技术和高纯度加工技术,是全球半导体光刻胶龙头。
东京应化(TOK)拥有世界领 先的微处理技术和高纯度加工技术,是全球半导体光刻胶龙头。
TOK 公司自 1968 年首次开发半导体用光刻胶以来,通过进一步扩大研发和完善微纳加工技术,主要产品包括 g/i 线、KrF、ArF、EUV、面板显示和半导体封装光刻胶。东京应化 EUV光刻胶、KrF 光刻胶、g/i 线光刻胶在各自细分领域的市占率均为全球第一,分别为 38.0%,36.6%,22.8%,而 ArF 光刻胶的全球市占率为 16.2%,位列全球第四。东京应化公司以客户为导向,不断发展微纳加工技术和高纯度技术方面的优势,精益化管理,并快速实现全球化布局。
TOK 公司把握住了两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成长为光刻胶行业巨头:1995 年东京应化研发出 KrF 光刻胶并实现大规模商业化,随着 Nikon 和 Canon 步进式光刻机的崛起,东京应化公司在 KrF 光刻胶领域抢占市场;伴随着 EUV 光刻机的客户交付,光刻工艺以及光掩膜检测设备等关键设备被日系厂商垄断,而光刻胶又需要与这些设备进行适配和验证,TOK 公司抓住机遇快速实现 know-how,成为 EUV 光刻胶领域龙头。光掩模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污染物沾污、图形异常等缺陷,需要进行检测和修复。日系设备厂商 Lasertec 是全球首家实现用 EUV 光源检测 EUV 掩膜版的企业,又于 2018 年成功开发了光化图形掩模检测系统 ACTIS A150,加速 EUV 技术的商用。2019 年,Lasertec 推出了对已印有晶圆设计的掩膜版检测设备,形成了垄断地位。TOK 公司凭借着技术优势与精细化服务,抓住机遇快速实现know-how,成为 EUV 光刻胶领域龙头。半导体行业下游需求旺盛,也给 TOK 公司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通过复盘全球光刻胶龙头 TOK 公司的成长之路,希望对于国内半导体光刻胶行业有一定借鉴作用,我们认为:①光刻胶行业迅速发展,TOK 公司图像传感器和 MEMS(微型电子机械系统)产品研发十年,EUV 产品研发二十年,持续地进行技术攻坚与精益化管理至关重要;②光刻胶与光刻机、光检测设备密切相关,光刻胶产品需要工艺与量测设备端的突破与进步。
高端光刻胶国产化迫在眉睫。晶圆厂产能扩张是半导体光刻胶需求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全球半导体光刻胶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2027 年有望超 28 亿美元,ArF 光刻胶为主要类型。从全球光刻胶市场份额来看,光刻胶市场仍由日美韩等企业主导。低端 半导体光刻胶国产自给率较高,而高端半导体光刻胶基本依赖进口。国内半导体产业对于关键材料自主可控的需求更加紧迫,目前国内半导体光刻胶进展相对较快的公司包括彤程新材、华懋科技、晶瑞电材、上海新阳等。
投资建议:光刻胶是半导体材料自主可控关键一环,当前高端光刻胶亟待突破,看好光刻胶领域国产化,受益标的:彤程新材、晶瑞电材、上海新阳、华懋科技、南大光电、容大感光。
风险提示:产品价格波动、行业景气度下行、行业竞争加剧、中美贸易摩擦加剧。
机械行业:通用设备有望迎顺周期拐点
美联储降息幅度超预期。2024 年9 月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 个基点至4.75%~5.00%,降息幅度超出市场预期。展望四季度及明年,9 月点阵图显示美联储预计今年还会降息50 基点,2025 年联邦基金利率有望进一步下降。
外需有望延续高景气。我国2024 年8 月份出口交货值当月同比增速6.4%。其中,通用设备 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10.30%、13.70%、3.5%、24.80%。伴随美联储超预期降息,美国国债收益率下降、美元走弱,之前被抑制的以消费为主的发达经济体的经济体居民需求将得到提振,有望进一步拉升我国制造业景气度。
制造业整体有望步入顺周期。2024 年8 月月份制造业PMI 录得50.2%,大中小企业本月PMI指数分别为50.40%、48.70%和46.40%。大型企业延续扩张态势,中小型企业PMI 持续位于收缩区间,仍处于周期底部。向后展望,伴随外需景气度延续和内需得到较大提振,制造业底部向上爬升拐点将得到确认,需求侧的边际改善将向中小企业加速传导,制造业整体有望步入顺周期,伴随存量博弈状态的缓解,企业利润段将得到较大改善。
制造业转型升级与顺周期共振有望成为市场主线。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BCI 企业投资前瞻指数、日本对华机械出口增速领先于制造业投资周期,对机械设备公司业绩或股价具有一定前瞻性。三者分别在2012 年9 月至2013 年12 月;2016 年9 月至2018 年1 月;2019 年8月至2021 年4 月期间大幅上行。复盘机械设备行业在此期间涨幅居前的公司,2012 年9 月至2013 年12 月楼宇设备占比较高,主要驱动因素为地产投资拉动;2016 年9 月至2018 年1月工程机械占比较高,主要驱动因素为基建投资拉动;2019 年8 月至2021 年4 月工控自动化设备占比较高,主要驱动因素为海外供应链扰动制约下国产替代和外贸出口拉动。展望四季度至明年,伴随我国地产企稳、外需高景气延续,国内消费需求修复,制造业转型升级与顺周期共振有望成为市场主线,建议关注工控设备、机器人、3C 设备、机床设备细分板块,有望受益标的:汇川技术(300124,强烈推荐)、埃斯顿(002403)、创世纪(300083)、海天精工(601882)、伊之密(300415)。
风险提示:制造业投资不及预期、下游终端需求不及预期等。
汽车行业:特斯拉FSD 进化之路
特斯拉在智能驾驶的布局在全球车企中处于领先地位,本文以特斯拉年报及2019、2021、2022年特斯拉举办AI Day 为主要信息来源,梳理特斯拉FSD 进展情况,作为智能驾驶系列报告的第一篇,以挖掘智能驾驶领域的投资机会。
特斯拉FSD 现状。全称为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动驾驶),1)累计行驶里程:截止2024Q2末,特斯拉FSD 技术助力下的汽车已经行驶了超过16 亿英里,相当于25.75 亿公里。基于“端到端”的FSD 最新版本V12 助力下的汽车已经行驶了超过6 亿英里,相当于9.66 亿公里。2)最新版本及推广区域:目前最新的FSD 版本为9 月23 日发布的V12.5.4,特斯拉在此版本上实现了智能召唤,允许用户使用手机将车辆召唤至身边或附近可选择区域。目前FSD 系统仅 在美国和加拿大可用,特斯拉人工智能团队于社交平台发布消息称,预计在2025 年第一季度于中国和欧洲推出FSD 系统,不过仍需等待监管批准。3)价格:2024 年4 月,特斯拉官方宣布FSD 购买价格由12,000 美元降至8,000 美元,同时特斯拉还首次对FSD 全自动驾驶月度订阅费价格进行调整,由订阅制发布时的每月199 美元降低至99 美元。
算法:端到端逐步成型。智能驾驶系统总体包括感知模块、规划模型和控制模块。特斯拉感知模块是通过神经网络实现的,特斯拉较早就确立了纯视觉感知方案,尤其是2021 年7 月推出FSD Beta 9.0 至今,特斯拉感知模块仅采用8 个遍布车身周围的摄像头。2021 年特斯拉的感知模块从基于单图分析的 HydraNet 网络架构到BEV+Transformer 架构。特斯拉在HydraNet架构中引入Transformer 构建BEV。同时增加基于时间的序列(feature queue)和基于空间的序列(video Module)总成拼接感知模块完整的架构。该架构很好应对了相对复杂非结构道路的识别问题。为了更好的识别遮挡物的识别远距离、边缘区域等,2022 年引入Occupancy 网络,很好实现了对3D 空间的感知。2021 年FSD 规划模块引入基于神经网络的规划模块和蒙特卡洛树搜索,神经网络的引入可以实现规划模块端到端的优化。
数据:数据标注、数据引擎实现数据闭环。特斯拉数据标注从外包到自制、从人工到自动化。
2021 年特斯拉就搭建了一条自动标注流水线,大幅提升了数据标注效率。2022 年,特斯拉针对各种类型的神经网络提供了多种类型的自动标注框架。2022 AI Day 重点介绍了车道网络的标注框架,这个框架最终实现了30 分钟完成人工标注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特斯拉实现另外完整的数据闭环。特斯拉车队将报错数据上传至服务器,经过数据标注后进入数据训练集,对自动驾驶系统进行再次训练,训练成熟后再推送给特斯拉车队。
算力:车端算力与超算中心。计算平台是自动驾驶系统关键硬件设施,主要包括车端算力和用于大规模数据训练的超算中心。特斯拉经历了外购和自制两个阶段,到2019 年4 月推出完全自研的针对智能驾驶的车端芯片HW3.0。今年2 月份,特斯拉Model Y 车型迎来HW4.0 自动辅助驾驶硬件升级,据官方宣传,HW4.0 的芯片算力达到了HW3.0 的五倍。自动驾驶算力的瓶颈在于训练环节,训练环节需要较多的算力资源。Dojo 是由Tesla 开发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专门用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尤其是为FSD 提供支持。Dojo 已于2023 年7 月进入生产,到2024 年底,特斯拉将投资超过10 亿美元来构建其Dojo 超级计算机。
投资策略:智能化是电动化的后半场,车企的智能驾驶的能力将决定其未来的市场竞争力。
本文重点梳理了特斯拉FSD 的进展。我国车企在智能化的布局同样走在全球前列。我们梳理国内主流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我们认为,自动驾驶浪潮已经到来,国内受益标的包括华为智选模式下的赛力斯(601127)、江淮汽车(600418)和北汽蓝谷(600733),以及布局靠前的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等。超算中心是智能驾驶模型训练的关键,与超算中心相关设施也将受益,如冷却管路,对应标的川环科技(300547)。
风险提示:汽车行业景气度持续下行,汽车行业竞争持续加剧,智能驾驶行业进展不及预期,相关法规进展不及预期。
建筑建材行业:行业长期历史低位波动,等待供给优化和政策量变到质变
建筑材料需求来自地产、基建、制造业和农村建设等。分布在地产建设和装修的各个环节,地产相关的建筑材料需求占比大。水泥作为中国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行业规模较大,在地产和基建使用比例相当,有运输半径。玻璃和防水材料需求中房地产占比大,受地产变化影响相对较大,行业规模在千亿左右。石膏板、装修供水管、瓷砖和涂料等消费属性的建筑材料在新房和二手房装修中均会使用,随着中国逐步向存量房阶段过渡,需求结构会逐渐变化,周期波动相对较小。
地产行业长期持续大幅下滑,建筑材料需求受拖累大。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已经持续两年多,房价下跌和房地产销售低迷相互加强,形成的无收敛负向循环态势还在继续。地产的无收敛的负向循环状态导致地产行业持续大幅下行,从土地购置、新开工、施工以及竣工等地产项目的各个环节都呈现出持续下滑的态势,分别从2020 年、2019 年、2021 年和2021年的高点位置持续回落至今,对建筑材料需求拖累很大。地产无收敛负向循环对内需也产生很强的收缩作用,经济活力下降,不但导致经济量强价弱,也间接影响建筑材料的相关需求的改善。
基建和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稳增改善需求,但难以对冲地产影响。中央财政发力,对冲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约束。2024 年地方政府在“化债”的情况下,基建项目增量开始有所趋缓,8 月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加速,万亿超长期国债项目也全部开工落地,但随着中央国债项目的落地建设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的加速,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速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4 年外需出口的改善、设备技术更新和改造和库存周期影响助力提升相关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改善。但由于地产的建筑材料需求占比大,制造业生产场地的建设和基建投资带来建筑材料的相关需求难以对冲地产对于需求的拖累,各种建筑材料需求均受到影响,呈现出回落的态势。
行业持续处历史低迷态势,供给端优化效果会逐渐显现提升行业集中度。建筑建材作为传统的周期行业,集中度提升是长期趋势。从2022 年以来行业景气度持续下行,在2022 年4 季度跌至历史低位水平后,长时间持续在历史最低迷态势下波动。水泥、玻璃等价格从2021 年的高点呈现出波动持续回落的态势。水泥、防水材料、塑管和减水剂等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从2022 年第4 季度以来已经持续在历史低位波动近二年时间,当前企业微利,亏损甚至停产的情况比较普遍,行业内各企业的生存环境持续长时间处于恶劣环境下,行业优胜劣汰的效果会越来越显著。同时,本来行业已经在景气度历史低谷,已经经营困难,行业政策助推加快落后产能淘汰。2024 年以来相关的环保、生产标准提升和产能置换等行业政策不断出台,进一步对落后产能进行出清。供给端的优化有利于龙头和优秀公司市场份额提升和外延式发展,推动行业的集中度提升的加速。
政策将持续发力对冲行业需求下滑程度,量变到质变推动房地产行业回归和行业新平衡。美 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国内政策空间也会逐步打开,随着政策空间的打开,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地产的相关政策正在逐步铺开和深入,政策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地产不回归长期健康发展轨道,地产、货币和财政政策不会停止。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未来空间很大,达到一定的程度也会产生累计效应,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随着行业供给端在持续低迷环境下的不断出清和优化,随着政策效果不断累计后效果的显现,带来的需求改善,行业会逐步迎来新的平衡,带来行业历史景气度的底部改善。
风险提示:房地产政策效果低于预期、需求促进政策效果低于预期、国际贸易保护超预期发展、能源和原材料成本冲击超预期。
非银行业:各类利好政策效果有望逐步显现,建议继续关注非银板块
证券:继新“国九条”颁布后,房地产政策效果也有望逐步显现。同时我们看到,近期海外主流投行对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的观点更趋正面,内外部政策和舆论的共同发力有助于显著提升海内外各类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结合国内更为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支持,和二季度经济的持续复苏,“政策—宏观经济—资本市场—投资者”间的正循环有望加快形成,进而有效改善资本市场投资回报和证券公司中期业绩预期。
我们认为,资本市场改革节奏和宏观经济复苏趋势将成为主导行业价值回归的核心因素,业务模式创新将为券商盈利增长开启想象空间,同时应重点关注政策边际变化。整体上看,并购重组仍是行业年内主线,我们更加看好行业内头部机构在中长期创新发展模式和外延式并购趋势下的投资机会,当前具备较高投资价值的标的仍集中于估值仍在低位的价值个股,此外证券ETF 为板块投资提供了更多选择。
从中长期趋势看,除政策和市场因素外,有三点将持续影响券商估值:1.国企改革、激励机制的市场化程度;2.财富管理转型节奏和竞争者(如银行、互联网平台)战略走向;3.业务结构及公司治理能力、风控水平、创新能力。
保险:展望全年,我们预计2024 年险企负债端将延续复苏势头。居民保险意识增强和消费复苏趋势不改,叠加资产保值增值需求提升和竞品吸引力下降,保险产品的整体需求仍在上升通道。且随着LPR 的下调,存款利率继续下行是大概率事件,储蓄型险种的比较优势凸显。
全年寿、财险有望协同发力,推动险企经营业绩修复。综合来看,考虑到负债端需求回暖,地产、非标等风险暂时无法量化且在房地产利好政策加速落地之下风险逐步有序释放,保险股的投资价值有望持续回归。需要注意的是,自2021 年起涉及险企经营行为规范的监管政策频出,2022 年以来政策推出频率进一步上升,可以预期监管政策仍是当前险企经营重要的影响因素。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
计算机行业:端侧智能行业--人工智能重要应用,产品落地爆发在即
端侧智能具备多重优势,前景广阔,是AI 的重要落地场景。端侧智能是在终端设备一侧进行智能化处理和决策,将人工智能算法和计算能力直接部署在边缘设备上。其优势包括增效(低延迟、脱机可用、分布式计算)、降本(节能高效、成本效益)、安全(稳定、数据安全)、个性化等。当前主要落地场景包括 AI PC、AI 手机、AI 可穿戴设备、AI 智能家居、AI 智能汽车、AI 工业设备等,市场前景广阔。
政策、技术、需求多维共振叠加新品刺激,行业步入发展快车道。政策端: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技术端:处理器、内存、电池、散热、软件等技术的进步助力端侧 AI 落地,如 NPU 异构方案为 AI PC 提供充足算力,轻量化模型让本地部署成为可能,端云结合赋能手机功能落地等。行业催化:苹果发布 iPhone16 系列,全系适配 Apple Intelligence;华为发布三折叠新品,全联接大会召开,AI 为重头戏,这些新动作有望大幅提振市场情绪。
生态效应显著,把握高通、华为两大主线。高通生态方面,高通依托先发优势和专利在通信芯片方面构筑壁垒,通过专注芯片研发、捆绑销售以及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实现份额提升,开放生态合作进一步强化壁垒,在手机、物联网、汽车等领域实现技术迁移,展现端侧智能优势。华为生态方面,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 ICT 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坚持技术驱动,围绕鸿蒙、鲲鹏、昇腾、云计算等业务构筑开放生态。华为持续推进 “全面智能化”战略,积极把握生成式 AI 同终端产品深度结合的创新浪潮,在端侧智能方面保持开放生态。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随着华为全联接大会、苹果秋季发布会、Meta Connect 2024 等大会的召开以及以人工智能为卖点的产品陆续问世,消费者对端侧智能的认知及接受度将逐步提高,具备先发优势及较强产品力的企业将受益行业发展,实现业绩增长。从竞争优势与发展确定性的维度我们推荐高通产业链与华为产业链两条主线,高通方面,推荐与其深度绑定、全面合作的中科创达,同时认为德赛西威、商汤、移远通信、华勤技术等公司有望受益于行业发展;华为方面,在当前全球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国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大背景下,华为作为国内科技领域的绝对龙头兼具信创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双重逻辑,华为的鸿蒙、欧拉操作系统与鲲鹏、昇腾算力基础设施协同加速发展,在该逻辑下,我们认为软通动力、中软国际、科大讯飞、润和软件、拓维信息、常山北明等公司有望受益于行业发展。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海外地缘政治影响;华为新产品发布节奏低于预期;华为新技术研发进度低于预期;人工智能协同作用不及预期等。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