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周报:节后债市的挑战与机会

张继强/吴宇航/仇文竹 2024-10-07 11:07:13
机构研报 2024-10-07 11:07:13 阅读

  报告核心观点

      当前债市交易预期修正而非现实,基本面待逆转和支持性货币政策是“现实”,财政政策和理财赎回是扰动。9、10 月份历年多波动,今年节后关注财政发力、理财和债基赎回扰动,仍需防守中等机会。但15、19 年经验表明,基本面是地心引力,股市大涨未必对应债市大跌,但曲线如期陡峭。空间上,十年国债2.2-2.3%已经隐含了不少负面担忧,对于配置盘,继续调整可能是机会。操作上,重申品种选择+波段操作>久期策略,中短久期信用债、商金债和存单短期冲击小、确定性强,长端利率建议在财政发力落地、股市反弹歇脚期等后转守为攻。转债表现值得期待但演绎速度可能很快。

      金融政策组合拳率先落地,财政政策是后续焦点当前政策在稳预期、降成本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合力,但财政政策尚处待发力状态。问题导向之下,当前财政面临三个层次的考量:一是补充今年地方政府的财力缺口,二是补充过去五年地方政府事权财权不匹配的缺口,三是推出地方债务重组计划、长效机制。增加财政赤字(一般债)能最有效的解决一般公共预算缺口问题。但目前市场尤其股市定价中已经反映了不低的财政预期,需要关注落地过程中的“预期差”。我们认为,如果最终规模落在2 万亿左右,且采取中央加杠杆模式,市场可能解读偏积极,股强债弱的格局预计会延续。而如果规模落在1 万亿左右,债市可能迎来利空出尽。

      股债跷跷板是否会终结本轮债市行情?

      关键显然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本轮股市上涨持续性如何?且是否是基本面驱动的?我们认为本轮反弹更多受情绪、估值和资金驱动,而盈利驱动还需看到更多条件。二是股债之间是否具有稳定的跷跷板效应?历史上看并不绝对。核心取决于股市上涨靠什么来驱动。如果是由于经济现实改善,如2020年下半年、2023 年一季度,货币政策也会同时转向,债市难免承压。如果是由于情绪、流动性、估值修复驱动,如2015 年、2019 年一季度,则股债跷跷板效应不会太明显。此外,从相对性价比看,债市相比股票未必有优势,但股市的优势正在随着上涨有所减弱,债市相比存款等不弱。

      理财和债基货基赎回挑战有多大?

      基本面拐点+政策面拐点+市场韧性不足+净值下跌等同时具备时,往往会发生较大规模赎回反馈。目前来看,这些条件都已经处于临界状态。从理财低波和积累浮盈能抵御的债市调整幅度来看,20BP 可能是分水岭。偏积极的消息有三点:1)节日期间票息收益能弥补一定的净值损失,如果节后股市反弹进入歇脚期,赎回反馈的烈度将有限。2)行情切换的速度加快,降低了反馈的烈度,市场也有学习效应。3)监管部门也在密切关注市场波动。

      整体看,节后理财、债基货基面临赎回压力,这可能是引发超调的关键因素,且幅度难测。但财政发力情况落地,股市反弹进入歇脚期后可能带来转机。

      节后资金面的三大要点:降准落地、跨季回流、利率债供给扰动首先,降准在节前落地,带来长期资金投放,总体利好资金面。其次,跨季之后理财资金会有所回流。最后,财政加码的空间和利率债供给扰动值得关注。当前资金面的主要症结在于存款搬家导致大行负债端缺少稳定来源,好在货币政策仍处于宽松周期,年内央行还将择机降准,流动性至少会维持在合理充裕水平。参考往年经验,节后R007 降幅在30-60BP 不等。由此估计,10 月初几个交易日R007 大概率会降至1.5%以下,之后在缴税和财政扰动下可能略有上行。总体上,我们认为资金中枢会随着逆回购利率的调降有所下行,存单也有望打开下行空间,但幅度都相对有限。

      风险提示:财政加码超预期,房价走势超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