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六条”点评:鼓励跨界并购 向新质生产力聚焦

王雪蓉/陆灏川/王胜 2024-10-07 14:34:14
机构研报 2024-10-07 14:34:14 阅读

  事件:2024 年9 月24 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后文简称“并购六条”),重大变化在于进一步提高监管包容度,打开跨行业并购空间,支持“开展基于转型升级的跨行业并购”为突破性安排。

      以并购重组为抓手,向“新质生产力”转型,关注以下三点:

      『1』支持开展基于转型升级等目标的跨行业并购。这一点边际变化巨大,跨界并购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其股价弹性最大。2013-15 年A 股传媒板块的并购热潮中,手游作为当时移动互联网最先有商业变现潜力的赛道,大量相关公司借壳上市,极大提振了相关A 股板块的风险偏好。产业引导“新质生产力”,当前科技行业短期弹性已经在体现,我们认为并购潮如果到来,“科特估”将是中长期非常具有弹性的方向。

      『2』继续支持“两创”板块公司并购产业链上下游资产等 —— 这是此前政策的重申,等待市场化案例的涌现。回顾历史数据,垂直整合的案例占比在2013-15 年并购潮时期占比相对较高为6%,而2021-24 年(截至2024 年9 月26 日)则保持在1-2%。我们判断,在进一步提高监管包容度的背景下,围绕产业链资源进行整合的纵向并购案例有望显著增加。

      『3』支持“有助于补链强链和提升关键技术水平的未盈利资产收购” —— 此为“科创板八条”政策精神的延续,但将支持范围扩展至全部A 股企业。2024 年6 月“科创板八条”发布后,芯联集成发布重组预案拟收购未盈利资产芯联越州剩余72.3%的股权,引发市场关注,但该案例还是科创类资产的整合。伴随本次“并购六条”的发布,我们判断:对于资金实力强劲、有意愿前瞻性布局、有转型升级需求的制造业龙头,尤其是大型央企上市公司,其收购未盈利的“新质生产力”资产的制度障碍将被彻底扫清。

      何为“新质生产力”:聚焦9 大新兴产业+9 大未来产业。国家统计局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23)》明确了战略新兴产业的9 大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九大产业。工信部等也在印发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 年)》,定义了9 大未来产业: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和新型储能。

      进一步提高监管包容度:尊重创新规律、丰富支付手段。在并购“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最突出的阻碍就是估值和业绩承诺的问题 —— 一方面,由于此类公司净资产偏低,其重组过程中的增值率则往往较高;另一方面,创新具备巨大的不确定性,业绩承诺在这一情况下并不充分适用。本次“并购六条”明确提出“对重组估值、业绩承诺、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等事项,进一步提高包容度”。此外在交易方式上,也提出“支持分期发行股份和可转债等支付工具、分期支付交易对价、分期配套融资”。

      支持横向并购,尤其关注上市公司之间的重组整合。历史上看,横向并购是A 股最主流的并购类型,自2012 年以来的占比达到44%,尤其是2016-17 年供给侧改革期间,横向并购的占比一度高达55%。进入2022 以后,总需求持续偏弱,部分行业竞争压力逐年加剧,横向并购的占比也持续提升。针对愈发频繁的行业整合,本次“并购六条”提出:“继续助力传统行业通过重组合理提升产业集中度”,“对于上市公司之间的整合需求,将通过完善限售期规定、大幅简化审核程序等方式予以支持”。

      制度之门已经打开,等待高质量并购潮的到来。2024 年以来并购市场尚未被充分激活,截至9 月26 日今年A 股重大资产重组事件新披露69 件,去年1-9 月为88 次,在IPO 低迷情况下“跷跷板”效应并未兑现,其根本原因是定价——即一二级市场估值存在倒挂,但一二级估值倒挂程度已出现明显收窄。我们判断,随着近期二级市场估值的快速反弹,一二级估值倒挂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之前的点状并购有望演变为真正的并购潮。

      重申观点:(1)维持『高质量并购潮』即将到来的基本判断,科创类资产作为被收购方有望兑现最大弹性,可以自下而上寻找战略价值突出、核心技术领先的科创企业,本次“并购六条”对于跨界并购、未盈利资产并购的政策空间打开,显著提升了科创板公司作为潜在并购标的公司的吸引力,重点关注电子、计算机、医药生物领域,同时筛选估值不高(PE≤同申万二级行业科创板上市公司PE平均值,PE 为负的、PB≤同申万二级行业科创板上市公司PB 平均值)的企业。

      电子:关注垂直整合标的。政策支持及市场回暖后,基于垂直整合目的的并购事件占比预计将再次提升(如2013-15 年),例如电子领域对上游供应环节的整合,可以重点关注的是被动元件、分立器件、光学元件、印制电路板、面板、消费电子零部件及组装(申万三级行业),对应科创板上市的公司有28 家,估值条件筛选后有12 家。

      计算机:关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标的。根据工信部印发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 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应用软件,我们认为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的垂直整合需求可能更大,筛选后科创板上市公司有34 家,估值条件筛选后有15 家。

      医药生物:关注医疗装备标的。根据《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 年)》,高端装备包括研制医疗装备关键材料、核心部件、运行服务与集成应用标准,科创板上市的医疗器械(申万二级行业)公司有13 家,估值条件筛选后有9 家。

      (2)横向重组依旧是最主要的类型,尤其关注大型央国企之间的整合。

      (3)大型央&国企可动用资金更多,同时在部分产业链条中占据主导地位,更有可能在后续的并购潮中成为潜在竞买方。我们筛选:

      信息披露质量评价连续两年为A(满足上市公司之间重组简易审核程序的必要条件)、总市值(大于200 亿元)、ROE-TTM(2024H1)(大于5%)的央国企,最终共筛选出50 家主体。

      风险提示:征求意见稿与实际出台文件可能存在差别,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