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国新办发布会点评:政策护航 稳增长稳信心

汤静文/朱定豪 2024-10-09 09:35:09
机构研报 2024-10-09 09:35:09 阅读

  报告要点:

      事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4 年10 月8 日(星期二)上午10 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和副主任刘苏社、赵辰昕、李春临、郑备介绍“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扎实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点评:2024 年10 月8 日国新办召开首个关于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发布会,这是继9 月26 日政治局会议和9 月29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后的重要跟进。此次发布会由国家发改委“一正四副”高规格领导出席,规格之高近年来罕见。我们认为,在此前9 月24 日货币政策率先落地的背景下,金融政策已先行发力,接下来发改委相关政策和财政政策将接棒,成为推动第二波增量政策落地的主力。

      本次新闻发布会主题落脚“稳经济”。会议再次定调对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充满信心,对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充满信心。

      1. 稳投资:为进一步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政策层面将继续加码投资引导,年内拟提前下达明年1000 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1000 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两重”项目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包括新基建、智能制造、生态环保等。截至9 月底,中央预算内投资的7000 亿元资金已全部到位,相关项目开工率达58%;超长期特别国债中的7000 亿元资金已悉数下达,开工率50%;今年用于项目建设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规模达3.12 万亿元,使用度为90%,整体项目开工率为85%,较年初相对偏慢的发行进度力度明显加大,还有2900 亿元,目前正督促各地在10 月底发行完。明确明年将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并优化投向,加力支持“两重”建设。

      2. 稳民营民企信心和吸引外资:近期将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进程,从法律层面确保民营企业在市场中的平等待遇。此外,通过降低融资成本、优化税费政策以及提供持续性政策支持,切实帮助民营企业度过当前经济环境中的阶段性难关。同时,进一步扩大自主开放,修订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目录,通过一系列政策创新吸引外资企业深耕中国市场,吸纳全球资本。

      3. 稳私人部门:为了有效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政策将重点聚焦促消费与惠民生结合的领域。具体措施包括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推动大宗商品消费品的换代升级,大力发展养老、托育等消费市场,并推动数字消费和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同时,将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等多种手段,增加就业岗位,重点解决青年失业及结构性失业问题。政府还将通过优化房地产政策,调整限购限贷措施,支持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政府投资和政策支持重点投向领域可关注:未来产业/数字经济,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危旧住房改造/老旧街区(老旧厂区)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城市燃气/供排水/供热等管网建设、市域(郊)铁路/城际铁路/城市快速路等,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可再生能源消费。

      节后首个交易日,市场成交额再创新高,交易热情持续高涨。然而,本次新闻发布会并未涉及大规模财政刺激,财政政策依然是后续增量政策的关键。财政政策的进一步落地将对市场基本面改善预期提供有力支撑。通常,全国人大常委会在10 月长假后第二周召开委员长会议(如2023 年为10 月13 日),会议预告下一次人大常委会的时间、审议法案及重要议程。尽管2023 年增发国债的决定未提前公告,但10月下旬或11 月初的人大常委会仍是观察财政增量政策出台的重要窗口期。同时,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讨论明年GDP 增长目标和预算赤字目标,也是预期增量政策的重要窗口期。

      本轮政策组合拳密集出台,叠加股市此前处于历史性底部,市场风险偏好迅速修复,短期情绪高涨, A 股在经历近期逼空式反弹后,大部分宽基指数和行业指数的PE仍低于历史中位数,从估值上看仍具配置优势。资本市场中长期的发展需要依靠经济的内生动力,在新旧动能切换的大背景下,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标志的新质生产力代表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是本轮行情的中期主线,带来持续的结构性投资机会。每轮牛市背后都有重大叙事,这是政策与产业共识的结果,我们认为中期维度应该更关注新质生产力方向这一主线,看好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未来产业等具有配置潜力的投资方向。

      风险提示:

      本文基于客观数据进行分析,本文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