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学行业深度报告:以生物造万物 跨越多尺度寻求最优解
合成生物学:打破传统发酵的局限性,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新引擎,变“黑金经济”为“绿金经济”。合成生物学本质是利用工程化设计理念,从基因层面对生物体进行有目标的设计、改造乃至重新合成,通过构建基于人工基因线路的定制化细胞,实现目标化合物、药物或功能材料的大规模生产及应用。生物制造顺应时代“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要求,是我国破解化石原料瓶颈、变革传统制造工艺的重要方向。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预测,到2030 年将有35%的化学品和其它工业产品来自生物制造,生物制造在生物经济中的贡献率将达到39%,且将有25%有机化学品和20%的化石燃料由生物基化产品取代,基于可再生资源的生物经济形态终将形成。
从技术突破—高效、稳定量产—商业化放量,合成生物学的成功商业化需要在多尺度上寻求最优解。合成生物学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从实验室再到最终产品的商业化,将经历分子尺度、电路/网络尺度、细胞尺度、生物群落尺度乃至社会尺度的多重放大发展。
1)在分子尺度上,基于AI、基因等技术量身定制并合成对应的酶蛋白;2)在电路/网络尺度上,设计精简高效的代谢路径,考虑酶在代谢过程中的协同工作,并尽可能减少有毒中间体和副反应;3)在细胞尺度上,为代谢路径寻找适合的宿主(底盘细胞),优化宿主对于环境的耐受性;4)在生物群落尺度上,生产规模的不断放大,细胞群在复杂的生物反应器环境中相互作用,营养物质的可用性和运输,以及反应器内部环境条件控制(如温度、湿度、氧气、pH 值等)将变得举足轻重;5)在社会尺度上,作为一款商业化产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是主要考量,需要兼顾产品质量、成本控制、ESG 标准等问题。
生物制造产业获得全球广泛认可,产业链涌现出许多优秀企业,短期产品型公司发展更好。合成生物学产业可以划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分别代表工具型、平台型和产品型三个类别:1)上游:底层技术赋能,以销售工具、试剂、材料产品为主;2)中游:聚焦技术突破,以协助研究开发,提供技术服务为主;3)下游:专注产品落地,以生产销售合成生物学产品为主。全球范围看,海外典型的合成生物学企业主要是聚焦技术赋能、技术服务的平台型公司,国内典型的合成生物学企业则主要是专注产品落地的产品型公司,此外生物制造来势汹汹,诸如美国的巴斯夫、杜邦、埃克森美孚,德国的拜尔,法国的道达尔能源,荷兰的DSM,日本的三井、日本化药、三菱,韩国的LG 化工等传统化工企业也纷纷开展合成生物学的布局。
投资分析意见:给予行业“看好”评级:作为革命性的技术,生物制造变“黑金经济”为“绿金经济”,符合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是破解化石原料瓶颈、变革传统制造工艺的重要方向。建议关注公司:梅花生物(稳定业绩+高分红,关注赖/苏氨酸涨价带来的机会)、华恒生物(老产品企稳,新产品放量,关注短期反转)等。
风险提示:1) 初代菌种依赖外部科研院所的风险;2)核心技术外泄、技术人员流失及技术迭代滞后风险;3)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大幅波动风险;4)新项目建设进度、产品达产进度及销售不确定性的风险。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