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和理财市场10月报:政策逆转预期 债强股弱或迎来拐点
受密集金融政策出台影响,9 月金融市场出现较大起伏波动。9 月24 日国新办一系列有关房地产、信贷和证券市场的政策,以及9 月政治局会议谈到经济问题及相关应对政策,同时降准落地,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理财市场都因为投资者预期的扭转产生重要变化:国债收益率显著上行;股市全线暴涨;香港市场受内地股市上涨带动,国庆期间延续昂扬趋势。股市大幅上涨或将引发股债“跷跷板”效应。近几年由于股市表现疲弱,居民理财的资金主要配置在储蓄、银行理财、保险年金等低风险、稳健收益的产品类型上,年化预期收益率在2.5-3%之间。当前股市的大幅上涨或将引发“逼空”情绪,固收类理财产品可能面临一定赎回的压力,但是否会引发类似2022 年底的赎回潮,还是要基于经济复苏的进程和股市上涨的可持续性。
上半年储蓄增加明显,9 月或成逆转时点。储蓄变动同时与理财产品的新增和赎回规模相关。今年一季度股市不振,基金收益率大幅下滑,储蓄呈现连续流入趋势,随着4 月份市场企稳反弹,储蓄增加的幅度放缓。九月底股市大幅反弹,形成了扭转居民风险偏好的一个契机,资金有望开启从储蓄向理财和投资市场转移的过程。根据央行数据,2024 年8 月末储蓄总规模达到146.64 万亿元,较上月增长0.71 万亿元,较23 年8 月同比增长10.91%,全年净增加9.65万亿元。激活居民储蓄、扩大消费和投资意愿是当前政策发力的重点领域。
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稳步上行,收益率继续走低。9 月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有所回落,9 月末理财产品存量为28.35 万亿元,较上月减少0.76 万亿元,环比下降2.60%;现金管理类产品和固收类产品仍然在理财产品中占据绝对主要地位,存续规模分别为7.26 万亿元和20.57 万亿元,占比分别为25.59%和72.53%。
各类型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新发行规模大幅下降,业绩比较基准均有小幅下行,但下行幅度和8 月相比有所减缓。国有理财公司的业绩比较基准为2.60%,在各类型公司中处于最低水平,较平均水平的基差为19bp,国有行在渠道和品牌方面的优势持续凸显。
公募基金规模增长主要由债券基金推动。截至9 月30 日,市场公募基金净值达到30.88 万亿元,较年初增加3.6 万亿元,年内规模的增加主要来自债券型基金。从存量来看,占比最高的是货币型基金,规模13.2 万亿元,其次是债券型基金,规模为10.7 万亿元,混合型基金较年初净值规模下降3774 亿元,赎回和净值缩水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相较于8 月,受益于9 月底市场的反弹,股票型基金规模环比上行0.88%。9 月基金发行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发行份额为465 亿元,环比增长8.27%,同比下降47%。2024 年1-9 月累计发行份额为8320 亿元,同比增加5.91%,主要是因为今年二三季度债券型基金发行规模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9 月权益型基金发行开始回暖,发行份额为224亿元,较去年实现翻倍,环比8 月增长超过2 倍。
跨境理财通业务和内地居民赴港购险是对内地居民理财形式的重要补充。目前在大湾区9 个市进行试点,根据央行数据,截至2024 年8 月末,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12.30 万人,包括港澳投资者5.15 万人,内地投资者7.15 万人,境内银行通过资金闭环汇划管道办理资金跨境汇划金额884.17 亿元。9 月北向通流入金额持续上行;南向通则有所降温,随着美元正式进入降息周期,大湾区客户境外资产配置的需求也有所回落。
内地赴港购买保险有所降温。2024 年香港保险市场持续复苏,内地居民购买则有所退坡,较去年上半年下降6.93%;从险种配置偏好看,终身寿险占据绝对优势,其次是储蓄寿险。从保费规模看,分流内地新单购买力仅为4%,赴港购买保险对内地保险业是一种补充而非冲击。
风险提示:
降息降准进程低于预期;财政政策推进节奏不及预期;美国降息进程放缓。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