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中的信任:可验证信任 支撑实物、金融和信息供应链的基础数字层

—— 2024-10-11 09:35:15
机构研报 2024-10-11 09:35:15 阅读

数字贸易,或将数字技术应用于贸易和供应链流程,为依靠贸易增长的公司、行业和国家提供了提高效率、速度和韧性的机会。技术进步的步伐,以及计算能力和存储成本的下降,现在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数字贸易的好处。

    然而,数字贸易进展缓慢(预计只有最多不到5%的商品贸易实现了数字化),中小企业和新兴市场的适应速度也相对较慢。数字贸易的障碍包括缺乏有利的政策环境、多种数字贸易实践和标准的激增,以及缺乏数据共享的能力和文化。国际商会数字化标准倡议(DSI)的建立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障碍。

    具体而言,本报告是DSI行业咨询委员会可信技术环境(TTE)工作组的成果。该工作组成立于2022年春季,旨在就如何创建和维护促进大规模贸易数字化的技术环境建言献策。工作组重点关注认证、验证和安全问题,并事先声明将在技术和供应商/平台的选择方面保持中立,并包容所有组织,无论其技术成熟度如何。

    本质上,通过使用自动数据传输和共享来改变以关键贸易单据为代表的模拟供应链和贸易流程时,对此类数据的验证、认证和保护变得至关重要。因此,在DSI提议对关键贸易单据(即关键贸易单据和数据环境工作组)的数字标准进行整合的背景下,本报告建议就全球数字贸易生态系统的技术原则开启对话。

    贸易交易有时涉及国际供应链上的数十个参与者和角色。这些参与方进行了许多互动,这些互动经常记录在单独的安全封装系统中,形成了数字孤岛,这些孤岛通常与现有可用的数据标准不一致。这些“孤岛”之间的数据转换主要通过使用纸质文件或电子纸质替代品。这使得执行贸易交易参与者之间所有交互的端到端数字化极具挑战性。贸易过程中参与数据交换的各方往往数量众多,更加剧了这一挑战。

    通常,各方可能会投资于贸易数字化,这种数字化保留传统业务流程,但通过电子手段提供了便利。贸易数字化的目标是以安全的方式实现数据路径自动化,跨越实体和司法管辖区之间的边界,以减少供应链上数据信息流的摩擦或重复。国际供应链中的数据路径通常被称为数字孪生,它形成自己的数据供应链,调节或促进相关的实体和金融供应链。从安全数据传输的角度来看,重要的数据供应链边界是那些定义信任域的边界。信息(数据)可以跨越信任域边界而不失去其可信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可传递信任。低摩擦可传递信任可以成为自动化安全国际数据供应链以及所有依赖信息(数据)作为促进要素的供应链的主要推动因素。

    为了进一步提高包括自动化程度、透明度和可管理性在内的众多目标,交易方及其服务提供者的系统之间的业务流程链应该紧密结合。纸质或纸质替代形式的“接口”断点应替换为传输数据的接口,并且最好是实时的。然而,这也需要替换传统的信任机制,如墨水签名的纸质文件。换句话说,通过使用由半数字等效物(如DocuSign或Adobe Sign)进行电子签署的纸质替代品(如PDF)来实现供应链的数字化,将提高效率或节省劳动力,但不会在信任度、可追溯性或反欺诈方面获得收益。

    简而言之,国际贸易交易中的每一次数字交互在任何要求的保留期内都应该是可验证的、不可抵赖的、可追溯的、可问责的和可审计的。

    信任,在其交易语义中,应该通过可验证性来建立。整体构想应该围绕着“永不信任,始终验证”的理念来展开,具体体现在反直觉的“零信任架构”运动中,该运动正在网络安全行业内迅速发展。需要在信息供应链之下建立一个新的、可验证的数字层,即“信任供应链”,而信息供应链本身就是实体和金融供应链的基础。

    任何国家的两个主体以及主体和客体(如货物或集装箱),作为数字结构一部分,他们之间的所有交互都将由该信任层支持,该信任层将被抽离并独立于其上的任何层。一项交易资产在系统A中创建并通过系统B和C传递,必须在系统D中可验证,才能可靠地归属于系统A中的原始创建者。

    提供这种“可传递信任”的信任供应链是数字化(而不是简单地电子化)供应链的先决条件,并将为编制跨组织边界的可信端到端供应链流程提供手段。在公钥基础设施(PKI)中部署的强加密技术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零信任架构是构建组织未来IT愿景的架构建议/范例,有助于进一步奠定基础,但也需要可验证的信任来提供严格的、可重复的身份验证和授权。只有使用加密产生的可验证性,才能确保贸易中的众多参与方在服务链上受到具有法律权威的保护。

    零信任架构和加密产生的可验证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使用数字身份来保护、签署和认证数据集,这些数据集记录了供应链上包括跨越多个边界在内的任何交易。基本上,如果各方依赖交换的数据集而不是PDF和实体文件,则需要由相关各方签署和认证,这可以使用数字身份证安全地实现。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