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如何在中国当前经济环境下取得成功?
中国竞争准备指数帮助跨国公司重新调整在中国的商业模式
中国是否仍然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增长引擎?这一地位自21世纪初以来一直保持不变,得益于一系列经济改革和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还是说中国已成为一颗落星——仅仅成为跨国公司在寻找销售机会、供应商和生产地点时的众多选择之一?这个问题的答案对您在中国业务的成功有何影响?
去年年底,国际媒体的头条新闻对中国未来增长前景表示怀疑,进而对许多跨国公司在该国的投资rationale 产生了质疑。《华尔街日报》提出了问题:“中国的40年繁荣已经结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CNN》报道:“中国经济出了问题。这是怎么回事?”而《金融时报》在今年年初则问道:“中国经济放缓还能恶化到什么程度?”
这些问题的答案要求企业理解“旧中国故事”与“新中国故事”的区别。只有当你能够清晰地了解1990年至2008年中国繁荣发展的结构性原因——即“旧中国故事”——以及当前的增长数字——即“新中国故事”——时,才能为在中国的业务制定正确的战略。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而言,中国仍然是生死攸关的存在,既是出口市场,也是全球供应链的关键组成部分。
旧中国故事与新中国故事
旧有的中国故事,即1992年和2007年分别以惊人的14.2%的GDP增长率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这一成功故事的驱动力包括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宽松的环境法规、高资本生产率、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以及有限的全要素生产率。
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GDP增长呈现正常化趋势。即使在疫情期间这一趋势出现波动,这一趋势仍可被视为更为成熟经济体典型的发展轨迹。
然而,如果我们比较中国2023年的GDP增长率(5.2%)与欧元区(0.4%)、美国(2.5%)以及世界经济(3.2%)的增长率,可以发现中国表现出稳健的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这一强劲的增长势头将持续到未来两年,预测2024年的GDP增长率为4.6%,2025年为4.1%。这些宏观经济前景是美国和欧元区只能梦想的。不过,中国目前明显落后于其他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印度、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增长速度。
然而,无需过度悲观。中国的近期增长前景表明,在差异中展现出韧性:未来将遵循缓慢但稳定的增长路径。
这些数字表明,文章开头提到的国际金融媒体的夸大报道可能略显仓促。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中国市场仍然太大而不能忽视。
中国的经济基本面 resilient且在未来短期内仍将保持 resilient。尽管面临挑战,中国的工业集群仍然是全球工厂,并且通过在新冠疫情期间大规模提升高科技产能得到了现代化改造。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低碳转型,为该领域的领先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此外,随着中产阶级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中国仍有巨大的未开发消费需求潜力。
然而 , 这种潜力必须权衡 :
全球经济风险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带来的不确定性不断升级。
中国经济国内需求疲弱,这刺激了国内中国公司的竞争加剧,这些公司在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逐渐挑战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的领先地位。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