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基金投资价值分析:高效布局港股科技 龙头领航多线并进
融通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基金(A 类代码021891、C 类代码021892)是融通基金正在发行的一只股票指数型基金产品,拟任基金经理何博女士。该基金跟踪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风险收益特征与标的指数相似。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囊括了港股通范围市值较大、研发投入较高且营收增速较好的科技龙头上市公司,为投资者提供了高效布局港股高质量科技企业的可能。
港股科技投资价值分析
我国正处在科技创新的关键时期,充满战略性机遇。AI、大数据、新能源车、生物制药、医疗保健等产业不光具有很强的科技属性,而且,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不论是从科技成长角度,还是消费需求角度,科技行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未来整体前景广阔。港股市场作为拥有较强科技消费属性的重要市场,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资金关注,近一年来南下资金连续呈现净流入状态,同时外资的态度也开始转向积极。考虑到港股市场背靠内地,内地经济温和复苏将有望支撑港股基本面表现,而且,港股市场作为全球的价值洼地,具有较高的投资安全边际,加上美联储开启降息下,海外货币政策的转向将进一步利好港股的流动性环境,总体来看,港股市场具备良好的投资价值,港股科技板块更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
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投资价值分析
全面布局科技赛道,聚焦新能源车、生物科技、科技器材。截止2024 年9 月30 日,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成分股以非必需性消费市值占比最高(40.99%),指数涵盖9 个恒生二级行业,汽车、药品及生物科技、资讯科技器材权重位列前三。除此之外,在软件服务、零售、娱乐、半导体、医疗设备等领域都有覆盖,整体在科技消费领域布局全面。
大盘风格特征,汇聚龙头、兼顾黑马。截止2024 年9 月30 日,指数成分股平均总市值1951.04 亿元,呈现大盘风格特征。从市值分布来看,既包括市值千亿以上的科技巨头,也包括中小型新锐公司,其中,市场认可度更高、发展前景更为明朗的龙头个股权重较高,成长空间可期、股价弹性更大的中小市值个股权重相对较低。指数前十大成分股权重合计为67.52%,包括了7 个恒生二级行业,主营业务分布广泛,涵盖外卖、智能手机、生物制剂、智能汽车、直播服务等多个科技行业细分领域。
企业基本面良好,注重研发投入。前十大成分股大多数2023 年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相比2022 年均有提升。作为科技企业,研发投入是企业创新意愿和能力的直接体现,过去几年指数成分公司研发支出呈现逐年增加之势,2023 年研发营收比在10%以上的成份股占比54%,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构建技术壁垒,是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指数成份公司非常重视研发工作,重仓股公司逐年加大研发投入,整体呈现出较高的创新成长潜力。
估值具备安全边际,中长期收益表现突出。截止至2024 年9 月30 日,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PE(TTM)28.43倍,位于指数发布以来的63.21%分位,仍处于历史中位附近,具备较好的安全边际。该指数基日以来(2014 年12 月31 日)累计实现收益144.90%,收益表现显著优于同期恒生科技指数、恒生指数以及A 股上证指数,而且,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年化夏普比率同样更优。从各个年份的收益率表现来看,2015、2016、2019、2020 年相对上述指数均实现了正向超额,整体呈现在上涨市场环境收益弹性更加突出的特点。
风险提示
海外降息进程不及预期、国内政策及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等带来的股票市场大幅波动风险。
基金相关信息及数据仅作为研究使用,不作为募集材料或者宣传材料。本文涉及所有基金历史业绩均不代表未来表现。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