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福固收:信用债如何修复?

徐亮/徐曦 2024-10-12 19:56:17
机构研报 2024-10-12 19:56:17 阅读

  投资要点:

      信用债如何修复?

      9月下旬以来债市再次出现大幅调整行情,自9月26日起信用债估值收益率快速上行,到了10月9日利率债出现企稳态势,但是信用债没有跟着下行,反而继续大幅下跌。

      此次调整主要源于9月24日“一行一局一会”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释放一系列利好举措,提振了投资者资本市场信心,权益市场风险偏好显著提升,对债市形成阶段性冲击,从而导致“股债跷跷板”行情出现。国庆节后利率品种出现一定修复,但是受到赎回持续性影响,流动性冲击下信用债面临较大抛盘力量继续走弱,再次与利率债走出背离行情。那么信用债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修复?

      我们发现此次调整的原因和节奏与2022年11-12月、2023年8-9月时表现最为相似,因此对这几次进行复盘和对比,以辅助判断信用债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拐点和修复行情。

      首先从调整幅度来看,此次调整远低于2022年末大规模负反馈导致的赎回潮时的幅度,但是略大于2023年三季度时的调整幅度。从这一角度来看,当前信用债在短期内进一步调整的空间是存在,但继续大幅上行可能性不大。

      过去两次信用债出现拐点时,往往也伴随着股市阶段性行情的结束:2023年9月4日和2022年12月6日上证综合指数达到阶段高点并一路下行,五六个交易日后信用债也迎来转折点。而本轮股市行情也在2024年10月8日达到了近期峰值,目前股市情绪也逐渐稳定,居民赎回理财和基金、将资金投入股市的行为可能会随之减少,负债端波动减小会减轻信用债压力,近两日利率债情绪有所恢复,后续应当继续关注权益市场表现的持续性。

      资金面转宽松带动存单利率开始下行往往也是信用债修复的前置标志之一。回顾2023年8-9月及2022年11-12月两次调整期间资金和存单的价格,会发现存单利率阶段性见顶之时往往也是信用债转为修复行情之时。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同业存单价格下降意味着金融体系内资金紧张情况有所缓解,银行相比于赎回基金会更倾向于发行存单以获得资金,负债端压力下降;另一方面可能也意味着卖盘力量减小,流动性相对较高的同业存单率先企稳,随后其他信用债也相继企稳。9月27日央行宣布降息降准,在资金面和银行负债端压力减轻后,存单表现较好,但后续需要看财政政策落地情况及影响。

      机构行为对债市的直接影响也愈发扩大,虽然往往是债市调整在先,基金和理财面临破净潮和居民端大幅赎回不得不抛售信用债在后,从而进一步导致信用债的下跌,因此机构行为与信用债的调整相比于利率债变化均有一定滞后性,反而可以作为参照指标来观察。回顾2022年11-12月大幅赎回潮,可以发现基金率先开始大幅卖出信用债,随后理财也开始连续卖出信用债,基金净卖出信用债规模明显下降同时信用债也进入修复行情,直至次年1月初理财也开始恢复了净买入,从而信用债进一步企稳。而本次调整阶段与2023年8-9月小幅调整阶段更为类似,均只出现了基金净卖出信用债,暂未出现理财也开始大幅抛售信用债的情况,因此后续当关注两者现券买卖情况,若出现理财也大幅抛售那么此次赎回潮可能会继续发酵蔓延,而若基金净卖出规模出现显著下降,或许意味着信用债调整已经到位。

      小结

      目前权益市场情绪趋于稳定,近两日利率债有所恢复,资金面也转松,节前央行宣布降息降准缓解银行中长期资金压力,银行负债端压力减轻后存单表现较好,现券买卖方面基金理财抛售信用债规模远未达到22年末赎回潮时规模,整体来看本次信用债开始修复的可能性较大。在财政政策还未加码前,资金面有望进一步宽松,短端利率的下行预计会带动中短端信用的企稳。当前中短端信用债已经调整到性价比较高的位置,信用利差处于较高历史分位。而且短端中高等级品种已经开始率先修复,利差走阔幅度明显低于长期限、低等级债券,配置价值更高、票息较厚,可作为搭配资产进行配置。另外,短端利率下行也会带动长端利率修复,并可能最终带动长端信用企稳。由于短端利率空间有限,行情大概率由短向长轮动。对于配置型机构来说,可以关注资质较好的中长端信用债是否出现连续修复,如果资金重回债市,长端利率挑战低点给长端信用下行创造空间,那么将会是较好的配置窗口期。

      风险提示

      政策边际变化,市场风险超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