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国新办发布会点评:财政调节加力 政策未完待续
报告要点:
事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4 年10 月12 日(星期六)上午10 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点评:
从9 月26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开始,央行等部门率先出台多方面宽货币政策,市场对于财政政策在逆周期调节中的发力预期持续升温。
一方面,本次会议积极引导市场预期,财政部部长特别强调,在完成全年预算目标的前提下,仍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尤其是“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根据测算,预计2024 年财政收入缺口将通过增发2 至3 万亿元的国债来填补,实现预算平衡。我们认为,政府债务在逆周期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财政政策的预期突破空间与货币宽松的联动将共同支撑市场情绪的持续回暖。
另一方面,增量财政政策进一步聚焦“稳增长、扩内需、化风险”,特别针对地方政府化债、房地产市场以及民生等重点领域,政策力度基本符合市场预期。随着“近年来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政策规模逐步揭晓,财政政策的落实与生效将促进情绪改善,逐步向基本面传导,从根本上解决信心不足、需求疲软及信用收缩等问题,实现“宽信用”转化,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股市的稳定向好。
1)对于专项债券:用足用好各类债务资金
1.用足用好各类债务资金,目前增发国债正在加快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陆续下达使用,今年后三个月各地共有2.3 万亿元专项债资金可以安排使用。
2. 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规模待公布。
2)对于地方政府: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1.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相关政策待履行相关法定程序后再公开,这项政策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措施,将大大减轻地方政府压力,可以腾出更多资源支持经济发展,巩固基层“三保”。
2.财政部将有效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4000 亿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盘活闲置资产,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以提升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
3)对于房地产:聚焦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1. 充分利用专项债券收购存量商品房,作为各地保障性住房的资源储备。继续用好保障型安居工程补助资金。
2. 将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可以用于新增土地储备项目。
4)对于民生:基层“三保”,提高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学生奖助学金等近期大盘在短期急速上涨后有所调整,创业板和科创板50一度区间涨幅超过50%。全A 成交额在10 月8 日达到3.5 万亿创历史新高,目前缩量至1.5 万亿元左右,仍显著高于9 月24 日前一周的日均约5500 亿水平,资本市场活跃水平提升。随着一揽子政策“组合拳”的出台,市场预期纠偏,情绪快速回暖。但近期的市场波动率提升、振幅加大,也反映出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风格在价值与成长之间反复切换。
本次财政部的发布会强调了财政“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总结了今年多方面的财政发力举措,提出了涉及地方化债、补充银行资本金、地产、民生等 多方面的增量政策,重点提示了后续即将推出的更多逆周期调节政策,指出中央财政举债和赤字仍有提升空间。通过强化政策指引,市场微观流动性有望持续改善。
逆周期政策的实施,尤其是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发力,有效降低了市场对经济下行风险的担忧,增强了对经济稳增长的信心。在此背景下,估值的修复预期得以进一步巩固。尽管短期内市场波动加大,但在流动性改善和政策支持的共同作用下,市场仍具备进一步上涨的潜力。
配置方面:
1)本次会议释放财政政策积极信号,有助于进一步提振信心、稳定预期。伴随新一轮债务置换开展,存量隐性债务余额有望进一步减少,地方有望将更多的财政资源腾挪用于经济建设,扭转化债带来的“收缩效应”。随着预期纠偏,A 股资产重估,中长期资金入市,战略看多A 股核心资产。推荐关注A 股核心资产宽基指数,如中证A100、中证A500 等。
2)本轮系列政策中,房地产相关政策占据了重要篇幅,凸显出房地产平稳运行对当前经济的重要性。政策加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地产链有望率先受益,景气边际改善。这不仅将提升相关企业的业绩表现,也为经济复苏提供了必要的支撑,进一步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建议关注消费的边际修复。
3)新兴技术、绿色经济和高端制造等新质生产力行业将从宽松政策和行业底部复苏中受益,科技成长风格特别是在利率下调的背景下更显敏感。未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可能对增发国债进行审议,建议关注这些政策导向对市场资金流向和行业配置的潜在影响。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标志的新质生产力代表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建议关注新质生产力的中长期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
政策不确定性;经济变化超预期。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