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事件点评报告:增量财政超预期吗?

肖雨 2024-10-13 08:49:13
机构研报 2024-10-13 08:49:13 阅读

  9 月26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后,市场对于“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具体措施讨论较多,同时也对财政政策增量措施存在较高预期。今天财政部新闻发布会围绕相关问题做了具体介绍,政策力度是否超出市场预期呢?我们解读如下:

      这次发布会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财政部领导对于今年以来财政政策实施情况的介绍,二是后续即将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措施。市场关注重点可能集中在第二部分,但是第一部分的一些细节也需要重视。

      按照“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基调,今年财政工作主要围绕六个方面展开。

      1)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今年一般公共预算目标支出规模28.55 万亿元(同比增长4%),“保持较高的支出强度”,但由于收入增速不及预期,1-9 月支出增速仅为2%,全年预算支出缺口可能较大。

      2)优化税费优惠政策。今年要求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因此总体减税降费规模较之前几年有所下降,但1-8 月也超过了1.8 万亿元,而且主要用于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3)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主要关注点包括:超长期特别国债有3000 亿元用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反映了政策思路和发力重点的优化调整; 1-9 月新增专项债券已发行3.6 万亿元,用作项目资本金超2600 亿元,后续专项债有必要增加用作项目资本金的领域,扩大使用范围。

      4)加强基层“三保”和重点领域保障。财政支出总体基调还是“有保有压”,严控一般性支出的同时腾出资金用于“三保”和重点领域支出,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超10 万亿元。

      5)更大力度支持基本民生保障。“惠民生”是近期出现较多的政策词,不过今年主要体现在就业补助、养老金、医疗保险补助等方面,后续可能会加大力度和覆盖范围。

      6)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央财政23 年安排超过2.2 万亿元地方债额度,今年安排1.2 万亿元额度,用于化解地方存量债务风险和清理拖欠企业账款等。去年的2.2万亿元额度可能包括特殊再融资债、特殊新增专项债和调整用途的地方债三个部分,今年的1.2 万亿元则包括特殊新增专项债(8000 亿)和后续增加的限额安排(4000亿)。

      后续一揽子增量政策围绕稳增长、扩内需、化风险展开,优先级排序为:化债-地产-三保-消费。

      1)化债方面。今年中央财政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4000 亿元,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和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截至2023 年末,全国纳入政府债务信息平台的隐性债务余额比2018 年摸底数减少了50%,未来几年为了完成隐债化解目标,每年除了在新增专项债限额中专门安排一定额度外,还将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用于置换地方存量隐性债务。

      2)地产方面。按照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的政策定调,主要有三方面措施:

      一是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特别是支持地方政府使用专项债券回收符合条件的闲置存量土地;二是支持收购存量房,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主要资金来源包括专项债和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三是及时优化完善相关税收政策,主要涉及住宅相关的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政策。

      3)三保方面。考虑到今年预算平衡压力,除了4000 亿元地方债限额用于补充综合财力外,财政部明确表态将“采取综合性措施,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完成全年预算目标”。

      年内我们预计可能通过国债增发、盘活存量资金、增加国企利润上缴等方式补充预算缺口,同时可以通过提前调度资金等技术手段,缓解库款紧张地区的财政压力。

      4)消费方面。未来在扩内需、促消费、惠民生等方面预计将持续发力,增量资金对于低收入群体补贴、消费支持的投入力度值得期待。

      态度决定一切:未来财政发力存在较大想象空间。总体而言,囿于流程约束,本次新闻发布会对于政策措施具体规模着墨不多。从政策重点看,基本按照化债-地产-三保-消费的排序,年内增量政策规模预计有限。但是,相对于已经公布的政策措施,我们觉得本次发布会体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值得关注。中央要不要加杠杆,杠杆资金用于哪些领域?一直是最近几年市场关注的重点。从近期政策信号看,一方面“中央财政在举债和提升赤字方面是有较大空间的”,另一方面财政发力的思路和投向也在逐渐调整,未来几年财政发力存在较大想象空间。因此除了继续跟踪年内政策安排外,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未来政策的态度和定调更值得关注。

      对于债市而言,我们觉得在央行积极配合的情况下,增量供给因素扰动影响有限,利率走势最终还是要回归基本面。高质量发展导向叠加政策逆周期发力,意味着经济增速下行斜率可能放缓,但趋势不变。因此长债利率上行风险较小,中枢下行的确定性仍然较高。信用方面,考虑到政策对于化债关注度较高,置换债额度明显超预期,28年完成“十年化债”工作的难度明显降低,对于地方政府和平台债务压力将有明显缓释作用,因此短期可能利好城投信用利差修复。不过,城投市场化转型仍是大势所趋,退名单后平台背后的政府信仰可能逐渐弱化,因此不同区域、不同资质主体的信用分化可能会逐渐显现,期限利差修复可能需要观察。

      风险提示:增量财政力度超预期,债市波动超预期等。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