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饰行业简评报告:一揽子财政增量政策即将推出 建筑行业充分受益-财政部最新表述点评

竺劲/曹恒宇 2024-10-13 08:49:17
机构研报 2024-10-13 08:49:17 阅读

  核心观点

      10 月12 日财政部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一揽子财政增量政策即将推出,包括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等多个方面。我们预计四季度基建投资强度将大幅提升,建筑装饰行业将从资金到位、新签合同、款项回收等环节全方位受益于一揽子财政增量政策,建议关注基本面改善的建筑央国企。

      事件:

      10 月12 日财政部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一揽子财政增量政策即将推出,包括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等多个方面。

      简评

      中央财政举债余力较大,地方财政压力有望化解。针对地方财政压力,在地方化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的背景下,财政部将从中央与地方两个角度来扩充地方财力,让地方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和财力空间来促发展、保民生:1)中央层面,我国中央政府负债率较低,截至2024H1 仅为24.6%(美国为112.2%,日本2022 年为216.2%),有较大的举债空间,未来增量资金将更多来自专项债、特别国债等中央财政政策;2)地方层面,财政部在地方债务限额中安排4000 亿补充财力,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和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未来也将较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支持地方化债。

      支持专项债收储、收地,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财政部本次在供给、需求、交易三个方面均发力,对地产市场有望形成托底:

      1)供给和需求侧方面,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支持地方政府利用专项债资金收回土地和收储,推动解决商品房市场需求不足、存货过多问题,有望托底地产市场;2)交易和制度方面,财政部也在研究明确与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相衔接的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政策,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市场活跃度。

      年末资金充裕,新签合同/新开工项目将大幅增长。据介绍,增发国债正在加快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也在陆续下达使用,专项债券方面后三个月共有2.3 万亿元专项债券资金可安排使用。今年专项债整体发行靠后,截至9 月发行3.6 万亿元,其中三季度发行2.1 万亿,从发行到落地尚需一段时间,1-8 月基建投资增速为7.87%。

      我们预计随着特别国债、超长期国债、专项债等资金在四季度加快使用,基建投资增速、建筑业PMI、新签合同等基本面指标将出现大幅增长。

      建筑装饰行业将全方位受益于财政政策发力。本次财政部发布会在拓展央地资金来源、提升资金使用速度和效率、支持地产市场收储收地、保民生等方面均显示极为积极的导向,从中央与地方两个角度来扩充地方财力,让地方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和财力空间来促发展、保民生,化解地方财政压力,提升未来基建投资强度,化解2024H1 行业应收大幅增长的问题;通过收地收储等措施支持地产市场,利好有地产开发和房建相关与业务的建筑公司。我们认为建筑装饰行业将在资金到位、新签合同、应收款项回收等环节全方位受益于此次一揽子政策,叠加前期的货币政策放松、市值管理指引等政策,建议关注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交建、中国铁建、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国中冶、中国化学、隧道股份、四川路桥、上海建工等建筑央国企。

      风险分析

      1、 施工进度受资金到位情况、自然条件等影响较大,有可能出现延误进而影响收入确认;海外工程建设进度还受当地政治、安全环境影响。

      2、 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可能对建筑企业造成多方面不利影响。房地产对建筑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当前土地市场低迷,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较大幅度下滑,对基建资金来源造成不利影响;2)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商品房销售、开工较大幅度下滑,影响了房建企业的新增订单,而竣工面积下行,影响了装饰装修企业的订单,相关建筑子板块企业业务发展受不利影响;3)房地产企业的暴雷,对存在房地产企业应收款、房地产开发项目存货的建筑企业带来减值压力。

      3、 新能源业务拓展可能不及预期。部分传统建筑企业布局新能源咨询、工程、运营等新领域,但该领域较为依赖政府资源及自身专业实力,可能存在拓展失败的风险。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