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新闻发布会简评:稳定预期 着眼长远

王以/孙瀚文 2024-10-13 09:58:10
机构研报 2024-10-13 09:58:10 阅读

  核心观点

      今年来,财政作为逆周期调节工具,面临收支不平衡约束。9.26 中央政治局会议积极定调后,投资者对增量财政政策总量及投向预期上修,期待:①通过举债或提升赤字,至少填补收支缺口;②在化债、居民收入及消费、地产去库存、企业减税等痛点领域加码。本次发布会部分回应市场关切:①强调中央财政有空间,可以完成全年预算目标;②支持国有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③将推出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地方隐债置换政策;④多维度支持地产市场止跌回稳;⑤在消费补贴及减税方面着墨不多。我们认为,发布会整体有助于支撑投资者风险偏好,市场或延续震荡,高G 端应收敞口行业边际受益。

      定调:G 端加杠杆意愿、方向、空间兼具,风险偏好仍将有支撑政策验证窗口期,本次发布会着眼长远,有助于稳定投资者预期。G 端加杠杆:①有意愿: 2024 年财政支出规模、赤字规模等均扩大;②有方向:加力支持地方化债、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叠加运用多项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③有空间:后3 个月,各地待发及已发未用专项债资金合计约2.3 万亿元,同时正在研究其他政策工具,比如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政策持续加码至少难证伪。由于决策程序原因,本次发布会未提及具体规模,10 月下旬的全国人大会议可能是观察政策落地的下一个重要窗口。

      化债:将较大规模置换存量隐性债务,高G 端应收敞口行业边际受益化债为本次增量财政政策高置位、长篇幅表述,肯定过去、总结当下、指引未来:①截至2023 年末,全国纳入政府债务信息平台的隐性债务余额比2018 年摸底数减少了50%,债务风险可控;②2024 年来已安排1.2 万亿元债务限额支持隐债化解和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③未来,每年继续安排部分新增专项债支持化债外,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存量隐债,力度将是近年来最大,对应明年化债支持规模或高于2023 年的2.2 万亿。我们认为,G 端应收账款占比较高的建筑、环保等行业将直接受益。

      地产:居民加杠杆→政府加杠杆,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本次发布会提出了G 端加杠杆,聚焦存量,从供给侧加码的具体做法,体现了决策层对“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决心:①土地:支持地方政府使用专项债回收符合条件的闲置土地,有需要地区亦可用于新增土储;②住房:用好专项债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于保障性住房,更多将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以消化存量房的方式筹集保障房房源;③及时调整优化住宅、土地相关增值税等相关税收政策。我们认为,现金流得以改善的房企以及来自房企应收账款占比较高的前周期建材环节是本次增量政策表述的直接受益方。

      民生保障:加大对重点群体的保障力度,但对消费补助等着墨不多民生保障是投资者的关注重点之一,本次发布会更多着眼对弱势群体的呵护:①2024 年,中央财政下达就业补助667 亿元,按照全国总体3%的比例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公共卫生及医保补助均提高,国庆前已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②2024 年聚焦调整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2025 年提高研究生奖学金、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标准等。相较投资者预期,本次发布会对居民收入消费补助着墨偏少,我们提示中央财政“底线思维”更强→更多聚焦民生保障,而地方政府对现金补贴、消费券等刺激消费的政策有一定自主权,支持地方化债将为后续地方政府政策选择留出空间。

      风险提示:1)国内财政政策后续落地节奏与力度不及预期;2)美国大选等外围风险超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