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生物行业周报:持续重视出海增长方向

胡博新/吴景欢 2024-10-14 07:40:25
机构研报 2024-10-14 07:40:25 阅读

  1 .出海的增长潜力是医药估值扩张的着力点

      2024年8月中国对RCEP国家、“一带一路”和东盟出口总额分别是57.89亿元、62.09亿元、30.10亿元;相比2024年7月,RCEP国家增长5.85%,“一带一路”增长2.8%,东盟增长5.72%,出口已成为拉动医疗器械板块的重要引擎。考虑国内器械采购恢复相对缓慢,2024年下半年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将更依赖于海外。从品类来看,IVD试剂与IVD仪器仍处于逆差,其他医疗设备、医用耗材均处于顺差,随着国产诊断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突破,IVD试剂和仪器的出海潜力有望逐步释放。西药制剂方面,2024年8月我国西药制剂产品出口额为5.96亿美元,同比增长11.63%,环比增长1.35%,同样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回顾分析医药行业近年来二级市场的估值变化,国内市场整体增长和内部结构变化是支撑估值弹性的基础。

      近年来,医药反腐、带量采购等政策因素,国内市场预期在不断调整,企业单纯依赖于国内市场风险再提高,而出海突破,开发新增量市场已经成为更多企业的战略选择。医药板块目前最新估值为2024年预测市盈率(整体法)为22.42X,相较于9月中的估值提升明显,但基于市场流动性变化推动的估值修复将进入分化阶段,出海带动的增长具有更好的潜力,在整体估值扩张阶段,有望获得更多的市场关注。

      2. 呼吸道诊断市场机遇从国内到海外

      2024年将是国内企业进军全球呼吸道联检市场的重要开端,10月7日,东方生物子公司美国衡健获得新冠、甲乙流抗原快速联合检测试剂的De Novo认证,这款产品成为在美国地区首款获得FDA De Novo认证的非处方(OTC)检测产品。此前,已有万孚生物和九安医疗获得EUA,中国企业进入美国新冠,甲乙流三联检测市场的企业数量已超过3家。在东南亚市场,英诺特的呼吸道诊断产品也先后获得马来西亚和缅甸的上市许可。考虑北半球流感流行从11月起开始逐步进入高发阶段,预计相关政府采购将在10月底逐步推进落地。国内市场方面,根据疾控中心检测数据,近期南方和北方省份处于流感低传播阶段,但新冠等其他呼吸道疾病依然传播,检测渗透率继续提升,我们预计呼吸道感染检测市场依然保持同比增长。7月3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大医保基金对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支持力度,规范村卫生室医保服务协议管理,推动更多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感冒发热和呼吸道感染为基层常发病,加强规范化管理,离不开诊断作为临床处方的依据,抗原抗体快检自然适合基层村卫生室的诊断需求,未来医保覆盖面增加,将带动呼吸道快检向基层渗透。

      3 .医保逐步向线上支付放开,长期看零售市场仍将继续扩容随着北京、上海医保放开医保的线上支付,更多的城市也在陆续加入试点,虽然目前能报销的品种有限,但医保对线上支付的放开是长期趋势。制约处方药增量的支付问题有望得以突破,而线下零售药房通过O2O模式也是分享获得增量的主要参与者。考虑医保的地方管理特点,未来统筹资金可用于线上支付,我们估计也主要是O2O模式。根据2024年7月的院外市场数据,目前O2O中仍然以OTC为主,处方药,慢病用药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从零售药店总量来看,行业内卷仍在加剧,截至2023年底, 全国零售药店数量达到已666960家,相较于2019年,新增14.3万家,而门店数量增长的同时,零售药品市场却因为统筹改革等因素下滑。根据中康资讯,2023年零售药店市场全品类规模5394亿元,同比增长-0.7%,2024年上半年零售药店(含O2O) 同比增速为-0.7%。竞争加剧下,单店收入下降,门店亏损面增加,门店关闭增加。零售药店行业逐步从扩张转向收紧,根据《中国药店》统计,对比2023年,2024年有41.6%的被访者表示其门店的员工数量有所减少,平均减少1.7人。考虑单体和中小连锁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叠加医保监管趋严等政策冲击,我们认为到2024年Q4,零售行业将达成新的平衡。2025年全国零售药房门店总数将下滑,预计下滑幅度超过10%,有效减少市场无效供应,对于竞争胜出的龙头企业客流量有望回升,单店盈利将改善。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连锁药房有望最先获得客流量的回升,提升经营效益。

      4. 生产企业仍主动维护价格,业绩增量有望延续原料药行业是医药板块中景气维持较好的一级行业,2024年8月,我国原料药出口额34.74亿美元,同比增长9.2%,其中维生素类8月份出口金额增长32.2%,主要增量来自价格提升。抗生素类8月出口金额增长同比8.3%,6-APA和阿莫西林等原料药继续保持出口价格的稳定。推动本轮原料药品种的提价,核心因素是供给端的改善,龙头企业仍把握价格的主导权。从目前提价的阶段来看,VE等大品种生产仍主动维护价格,下游低价库存在逐步消耗,未来具备持续提价的可能。

      长期价格稳定性方面,市场担忧万华化学的新增柠檬醛产能,我们认为从柠檬醛到VE,仍需要解决三甲基氢醌等关键中间体,需要布局的时间很长,而且万华的柠檬醛产能预计到2025年Q2才能规模化生产。业绩兑现方面,7-8月VE出口均价快速提升,2024年Q3浙江医药和新和成的业绩弹性有望进一步加大。

      5. 重组白蛋白申报上市,行业整合仍在持续推进中9月12日,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新药注册申请(NDA)受理,考虑到目前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适应症仅为肝硬化导致的低白蛋白血症,对比人源血清白蛋白的适应症范围仍相对单一,而且抢救休克等适应症的临床试验难度大,重组来源要替代人源仍需较长时间,而且患者与医生都需要持续学术教育接受信任重组来源,因此血液制品仍具有资源属性。行业集中度提升是未来十年血液制品的重要趋势。

      6.国产GLP-1新药出海值得期待

      根据诺和诺德2024年中报数据,GLP-1中国地区的销售额为36.84亿丹麦克朗,约合38.6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3%,中国超重肥胖人群,糖尿病人群总量达,治疗的积极性高,为国产GLP-1上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国产GLP-1出海更值得期待。目前已对外授权的企业包括恒瑞医药等,出海合作模式多样。10月13日,博瑞医药发布BGM0504注射液Ⅱ期临床试验数据,减重效果显著。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发布,国产GLP-1新药的海外授权有望增加。

      风险提示

      1.研发失败或无法产业化的风险

      医药生物技术壁垒高,研发失败可能导致不能按计划开发出新产品,无法产业化。

      2.销售不及预期风险

      因营销策略不能适应市场、学术推广不充分等因素影响,导致销售不及预期。

      3.竞争加剧风险

      如有多个同种产品已上市,或即将有多个产品陆续上市,市场竞争激烈。

      4.政策性风险

      医药生物是受高监管的行业,任何行业政策调整都可能对公司产生影响。

      5.推荐公司业绩不及预期风险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