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债修复:2022年有何经验?
赎回“负反馈”如何演绎:机构如何表现?
2022 年末,利率债率先调整、信用债滞后调整,但信用债调整总体幅度更大。2022 年末的这轮债市调整可分为两个阶段:11 月1 日-11 月11 日和11 月14 日-12 月14 日,前一阶段利率债调整幅度更大,后一阶段信用债补跌且程度更深。机构交易情况也可以对应分成两个阶段:
11 月1 日-11 月11 日货币基金、股份行和城商行为主要净卖出方,信用债跌幅有限;11 月14日-12 月14 日,理财子公司和基金公司成为主要净卖出方,前者持续卖出信用债,而后者交易方向波动较大;每当基金公司成为主要的净卖出交易方时,信用债调整加快。分期限看,3Y 以内及超长期品种均是它们面对“负反馈”发生时考虑大量卖出的信用债品种,但占比最高的品种不一:理财子公司倾向卖出流动性较弱的超长债,而基金公司更倾向卖出流动性高的超短债。
赎回“负反馈”如何演绎:宽货币政策利好怎么看?
从资金面角度分析,调整期和修复期分别有一次降准,但债市都呈现出“降准前利好出尽、落地后无法持续”的特征。债市调整期中,2022 年11 月25 日央行宣布降准前,11 月16 日开始,利率债收益率就在宽货币预期下普遍微幅下行,但11 月25 日降准公告后,利率债持续调整;债市修复期中,2023 年3 月17 日央行公告降准后,信用债并未延续修复而是小幅回调。
两次降准后的两周内,信用债普遍都较利率债跌幅更深。这个经验或也能适用于当前,宽货币政策一旦落地,利好的持续性将受制于其他主导因素,例如稳增长预期和股债跷跷板效应等。
信用债如何修复?阶段划分与机构表现
我们将整个修复行情划分为“三轮修复+两轮小调整”。修复过程中收益率的走向,与基金及理财子公司的净买入量有较高相关性;基金公司在2022 年12 月14 日后转为净买入,是拉动信用债第一轮修复的主力。12 月14 日后,信用债进入漫长反复的修复过程,理财子公司和基金公司的补仓偏好也存在一定分化:理财子公司仍保持超长债净卖出、而大量补仓超短债,其他期限品种净卖出量逐渐缩减;基金公司则主要补仓0-3Y 短债和≥30Y 超长债。二者在跌幅深化阶段和修复过程中的分化表现,反映出二者对收益-风险平衡的内在需求可能存在差异。
信用债如何修复?分阶段下的品种对比
整体而言,信用债的修复阶段可分为“前半程”和“后半程”来看。修复“前半程”:1)高等级、短久期率先修复且信用利差显著压缩;2)随着基金和理财子公司加大短期限品种补仓力度,短期限、低等级品种进入快速修复阶段;3)修复品种从短期限、高等级向长期限、低等级转移。信用债的修复基本完成品种覆盖后,进入修复“后半程”,宽货币预期升温继续推动债市总体走牛,修复特征包括:1)资金面松紧与信用利差窄阔存在较高相关性,同业存单从1M 到1Y 与从短到长期限的信用品种对应挂钩;2)表现较出色的品种包括城投债AA-、银行二级资本债AA 和保险资本补充债AA-。金融信用债品种方面:1)银行与证券主体较保险主体发行的券种修复更快;高等级先修复,二级资本债较银行普通债修复更快;2)接下来,银行普通债进入快速修复期、较二级资本债等其他金融债修复更快,且长期限、低等级信用利差压缩幅度最大;因而,在考虑调整后的长期限、低等级金融债时,可关注率先修复的银行普通债。整个修复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期间可能出现结构性盘整,对表现最好的品种要警惕其出现回调。
风险提示
1、资金面或经济基本面超预期变化;2、财政发力超预期;3、数据统计误差或有遗漏。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