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最新政策点评:从配置资源到配置风险
国新办召开发布会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财政部提出,将在近期陆续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增量政策举措。当下,全球产业链、地缘政治格局动荡增加均衡脆弱性,新一轮工业革命引发经济增长曲线形变。支柱产业、增长模式、人口红利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切变,促使未来财政政策增量扩容,将从以往“粗放举债”转向从“风险出清+循环修复”两条主线精准出发,重塑国内经济增长新平衡,从而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风险托底。
财政框架的范式变革
传统理论中,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收支影响宏观经济均衡状态。现实中,当前全球政经格局、国内产业转型、工业技术革命等外部要素均发生明显变化,与理论分析框架的诸多假设前提偏离度明显加大。受此影响,“粗放举债”的传统财政政策实施效果被逐步削弱,传统财政框架面临调整。
新政策框架:共性风险最小化
本轮财政政策重要主线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共性风险最小化。面临内外宏微观共性风险冲击时,亟待实施一揽子财政政策兜底上述共性风险,引导发展要素向确定性预期收敛,促使生产函数再次定型,经济增长最优路径重新形成。为实现上述目标,关键在“两出清、两循环”。即加快地方政府债务出清与房地产领域风险出清,在宏观层面修复存量与增量循环,在微观层面修复企业估值循环。
未来政策组合目标:从资源配置到风险配置
以公共品支出改善微观风险治理结构,以债务工具扩容加快存量风险出清、承载科创战略性风险,实现牵引经济增长。一是推动公共产品迭代,促进风险治理优惠;二是发挥“兜底”作用,改善未来风险预期;三是凝聚新质生产力,实现生产函数升级形变;四是做好民生保障,提升群体风险承受能力。
风险提示
1、 产业转型不及预期;
2、 政策出台不及预期。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