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专题四季度展望:情绪化的市场如何看股做债
股债跷跷板的理论来源
股债跷跷板最早来源于舶来品的美林时钟。一般假设资金池的水是恒定的,股和债之间的资金来回流转,就会出现跷跷板的效应。
在经济衰退期,股弱债强,在经济复苏期,股强债弱,而在过热和滞胀的组合中,股、债的关系不够明确。回顾过去的历史行情,类滞胀容易产生股债双杀的局面,代表性的是2011年1-7月,实际GDP增速在11Q1达到10.20%后,11Q2、11Q3增速逐季下滑至10.00%、9.40%,同期PPI从1月的6.60%上升至7月的7.54%,期间内上证指数累计下跌5.29%,10年国债收益率累计上行接近19BP。
美林时钟在国内投资中应用较少,理论基础在中国市场受到动摇,经济的内生周期也不够明朗。在实际投资操作中,基于A股和美股的运转方式区别很大,依赖于海外市场的结论,比如泰勒规则,比如美林时钟,都是通胀、增长双框架的分析方式,在国内当前投资者行为研究愈加细分的时代,已经基本上被放弃了。
股债跷跷板的理论来源
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似乎没有明确的泰勒规则,通胀因素更多的以PPI为代表,其实是增长的代理变量。
在2020年以后,经济的内生周期性也愈发不够明朗,过去传统的周期研究方法(商业周期、资本开支周期、债务周期),旨在解释经济内生周期规律,但在经济指标低波动、通胀数据也在超低波动,市场更加关注股、债自身的预期波动和投资者行为的变迁。
增长和通胀预期变化引发股债跷跷板行情
经济增长预期改善推动通胀预期变化,引发股债跷跷板行情。如果一部分权益投资人当前更加关注A/H两市有多少机构仓位较低、预期大幅反弹触发较多被动补仓以及散户开户积累的热情瞬间爆发等技术性问题的时候,另一部分债券投资人可能想的更远,比如,是否会从通缩风险,迅速转换为再通胀预期?
这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如2016年年底到2017年,利率的上行期初并未引起市场对基本面转暖的关注,但是随着PPI的大幅度提高,利率和通胀的关系便显得非常清楚。随后几年,虽然市场经常关注通胀,但是大多都为输入性通胀或者猪周期代表的特种商品的通胀,较强的需求拉动的通胀确实相对少见,并很难会对利率产生影响。
增长和通胀预期变化引发股债跷跷板行情
再如,在1997-1999年持续了接近三年的通缩之后,最终在2000-2001年中推行“走出去”政策,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随之而来的“去产能”、房地产系列政策、出口导向性经济模式等都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投资者对内生性经济增长预期向好,市场迅速由演绎通缩风险逻辑转为再通胀预期。
风险提示
央行超预期收紧货币政策、理财大规模回表引发市场波动、机构行为大幅趋同形成正反馈。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