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揽子化债一周年系列研究之贵州篇:黔风细语:信用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效 但仍道阻且长

—— 2024-10-17 18:01:10
机构研报 2024-10-17 18:01:10 阅读

  贵州省债务风险形成背景回顾

      贵州省债务风险暴露后呈现自下而上快速蔓延,涉及范围较广,非标舆情、执行案件等频繁发生且持续存在,同时区域债券市场净融资快速下行。

      贵州省债务风险形成存在其表层及深层次原因,表层来看,快速举债导致债务规模大且债务率水平高,发债主体行政层级偏低,不同层级企业互保及拆借频繁,未控制合理的债务层级、期限、类型等结构,融资成本敏感度低、债务成本高企且债务本息覆盖能力持续弱化;而从深层次来看,区域政府预算约束性不足、政绩考核制度片面,金融资源、产业资源支撑能力有限,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不规范、投融资管理体制不健全亦是风险积累的核心原因。

      化债措施

      延续“控增化存”双主线,其中存量债务化解以2023 年7 月中央“一揽子化债方案”出台为分水岭,可分为“内部主导”和“自上而下推动”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内部主导式”化债通过政府恳谈会、应急资金池等方式提升投资人信心,并重点依托省内产业和金融资源,推动“茅台化债”和“金控化债”。

      第二阶段“自上而下式”化债依托一揽子化债政策落地,特殊再融资置换债券的适用范围及发行规模显著扩容,以债务重组为核心的“金融化债”进程加快,并衍生出“统借统还”、“非标打折兑付”等新的化债举措或探索。

      成效及问题

      第一阶段化债对缓解城投企业的短期流动性压力和债券保刚兑起到积极作用,但贵州省融资环境未获得显著恢复,债券滚续依旧困难,融资成本高企,无论“茅台化债”还是“金控化债”,可协调用于化债的资源均有限。

      第二阶段化债依托中央支持,市场信心得以提升,债券信用利差快速收窄,区域债务结构有所改善,债务风险整体有所缓释,化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当前债务化解更侧重于结构优化,区域债务总量并未减少,利息偿付压力仍较为突出,非标违约、工程纠纷等负面舆情仍持续发酵,弱资质地区信用修复之路道阻且长,且新增融资受限导致流动性压力凸显,城投转型以增强造血功能进程缓慢。

      思考和展望

      虽然强调省政府对债务化解负总责,但第一阶段化债效果的不及预期,或将表明对于贵州省此类债务负担重,但综合经济实力偏弱,产业基础和可协调的金融资源有限的省份,单方面依靠自身努力化解债务的难度较大,财政和金融化债预计仍是未来化债主流,且考虑到地方政府举债空间有限和不断增加的政府债务压力,化债工作的深入或许还需依赖中央层面支持政策的进一步落地。

      当前化债更侧重于债务结构优化,区域信用风险暂未获得根本修复,其中非标问题在贵州省尤为突出。随着“134 号文”对可被置换的非标债务进行了扩容,其具体落地效果有待观察。此外,民间借贷、定融等非标债务的化解仍需更明确的政策指引落地。

      长期来看,贵州省债务风险的化解还需要基本面改善以及城投企业真正意义上转型以增强其自我造血功能,但上述事项进展缓慢,在“以时间换空间”之余,后续对政策机遇的把握以及自身财政体制和债务管控机制的完善、区域负面舆情的控制等或将成为贵州省债务化解和信用修复的关键。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