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行业专题报告:生猪养殖区域专题系列四(江西省):集团场规模扩张加速 产能外调育肥大省
自然条件优越,疾病风险可控
省内自然条件适宜生猪养殖。丘陵地区广泛分布于江西省的中部和南部,为生猪养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平原地区以鄱阳湖平原为代表,是江西省生猪养殖的主要区域之一。江西省地势由东、南、西三面逐渐向鄱阳湖倾斜,构成一个向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减少了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疾病发生风险。
生猪养殖集中于赣中南区域。2022 年江西省全省生猪出栏量实现3064.63 万头。江西生猪养殖区域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以丘陵地形为主的赣中南区域,赣州、宜春和吉安位居省内生猪出栏数量前列,分别为700.01、542.37、435.00 万头,占据全省出栏量的54.73%。随后为上饶、抚州和南昌,生猪出栏数量分别为284.00、266.20 和230.60 万头,占据全省出栏量的25.48%。江西省内其余地区的生猪产量较少,出栏量均小于200 万头。
江西生猪供给充足,产能外调规模可观
省内生猪供应充足,价格略低全国平均水平。2023 年江西全省生猪出栏3143.6 万头,猪肉产量257.4 万吨。在供需方面,省内猪肉产量大于省内猪肉消费量,猪肉供给充足。
2022 年江西居民人均猪肉产量为55.19 公斤,高于人均猪肉消费量33.23 公斤。近一年内江西商品猪出栏均价为 16.13元/公斤,略低于全国商品猪出栏均价16.15 元/公斤。生猪外调规模可观,支撑周边市场需求。江西是重要的生猪外调产地,每年外调大量的生猪及肉品,省内充足的产能为生猪外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外调生猪主要流向周边地区,如江浙沪、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集团场产能地位凸显,二次育肥养殖大省
省内竞争格局重塑,集团场占据主位。江西在非瘟前后的省内竞争格局发生了较大改变。非瘟前省内以中小散户为主体,养殖模式主要为自繁自养。非瘟后集团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中小散户逐步转为集团场的代养户,二次育肥户也逐渐加入。当前,江西省内的中小散户、规模场和集团场的产能占比是3:3:4。中小散户加速退化,产能占比下降明显。
规模场和集团场凭借资金优势和抗风险能力进行产能扩张, 年出栏5 万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从2018 年的21 家提升为2022 年的43 家。相反,中小散户由于资金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 2018-2022 年中小散户数量占比分别为97.83%/97.36%/96.66%/95.14%/94.65% , 2019-2022 同比变动分别为-0.47/-0.70/-1.52/-0.49pcts。江西省二次育肥已成为生猪养殖行业中的一种重要模式。非瘟后,江西省内二次育肥户开始逐渐加入,在当前生猪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背景下,二次育肥为中小散户提供了一种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手段。
集团场引领产能恢复,地区扩张加速
江西省的能繁母猪存栏数量近期出现了较大的数量波动。由于2023 年猪价持续低迷,2023 年10 月至2024 年初又遭受疫病影响,能繁母猪存栏数量2023 年降至163.2 万头。集团场积极补栏,引领地区产能恢复。集团场凭借自身规模优势以及技术优势,同时又受到政策支持推动,积极进行能繁母猪补栏,而中小散户则受到规模与技术等因素约束,没有及时进行能繁母猪补栏。2024Q1 江西省能繁母猪数量存栏160.5 万头、生猪出栏801.1 万头,2024H1 生猪出栏1532.6万头。根据生猪10 个月的养殖周期推算,此次集团场补栏将会补充江西省2024Q4 至2025Q1 的生猪供给。我们预估中小散户会继续减少自繁自养,转向二次育肥或者“公司+家庭农场”的农户代养模式,集团场则会继续发挥自身规模和技术优势,利用中小散户恢复自身产能,并进行进一步扩张。
风险提示
生猪养殖行业疫病风险;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风险;产业政策变化风险;猪价上涨不及预期风险;饲料及原料市场行情波动风险;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产能扩张不及预期风险;生猪养殖补栏情况不及预期风险。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