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揽子化债一周年系列研究之重庆篇:多元化债措施加速落地 长效保障机制仍待健全

张敏/王靖允/黄雅琴 2024-10-21 21:05:15
机构研报 2024-10-21 21:05:15 阅读

  重庆肩负多重战略使命,面临较大增长压力,近年来伴随基建推进及产业持续投资,债务亦迅速累积并对经济形成反向制约,进而出现了多阶段的债务增长与化解现象。重庆市过往化债手段较为单一,但自一揽子政策出台以来,其化债措施逐步调整,趋于多元,得益于管理体制优势和参与化债的属地金融机构多,重庆市本轮化债措施的推行整体较为系统和高效,呈现节奏快、力度大、覆盖广的特点,从公开数据及实际调研情况来看亦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其长期基本面未得到实质性改善,配套性措施有待进一步健全。

      摘 要

      成因篇——高债务的累积对重庆经济发展形成反向制约直辖市成立后,重庆肩负多重战略使命,面临较大的增长压力,而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使得重庆必须改善交通和基建劣势。市政、交通、产业园区等高投资促进重庆经济及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债务亦迅速累积,整体偿债能力下降至较低水平,部分区县压力尤为突出。而债务形成的资产大部分为流动性和收益性相对较弱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类资产,变现难度相对较大,流动性和收益性不足,难以对债务消解形成有效支撑。与此同时,重庆正面临产业转型的阵痛,国有企业盈利能力不足,投资驱动下的经济增长进入边际递减阶段,高债务的累积正对经济发展形成反向制约。

      措施篇——金融化债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化债手段呈现多元化,且节奏快、力度大、覆盖广

      与全国化债工作保持同步,重庆市化债工作也以2014 年、2018 年和2023 年为节点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各阶段均以政策性化债措施为基础实施开展,前两阶段化债手段较为单一,“一揽子化债”实施以来,重庆市化债措施逐步调整为以金融化债为主,政策性措施、国企改革和产业发展并举的实施格局,体现出节奏快、力度大、覆盖广的新特点,也更注重目标责任落实。整体来看,重庆市化债措施随阶段推进而逐步多元化,目标不再局限于债务风险缓释,亦注重风险化解;同时,得益于管理体制优势和参与化债的属地金融机构多,其本轮化债措施的推行整体较为系统和高效。

      成效篇——系列措施成效显现,但长期基本面未得到实质性改善从公开数据及实际调研情况来看,重庆整体化债节奏领先全国,且涉及规模大、覆盖面全,阶段性成效显现。截至2024 年6 月末,重庆市隐性债务化解及经营性债务置换工作已基本落实,重点区县全部退出红色区域,有息债务增速及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融资结构得以改善;重庆市国有企业改革力度较大,主要包括盘活国有资产进程明显加快、国企“止损治亏”加力提速,国企“瘦身健体”及改革攻坚取得阶段性效果。但同时,此次化债虽然缓释了短期流动性压力,但长期基本面尚未得到实质性改善,部分区县债务压力仍然较重,且城投企业有息债务保持增长态势,资金周转对财政补贴及往来款拆入等外部支持途径依赖程度加剧,短期偿债指标偏弱,且面临较大的付息压力。此外,重庆面临平台转型动作较为缓慢且存在部分“形式化转型”,产业化债短期内效果有限等问题。

      展望及思考——经济发展压力或将促使化债工作加快推进,但配套性制度措施有待健全重庆债务风险整体可控,非标商票等舆情风险释放的可能性不高;随着系列化债措施的持续推进,短期债务压力有望进一步缓释。相较于其他重点省份,重庆在化债的同时面临更大的发展压力,后续或将更加积极完成化债指标。基于各区县经济财政实力及债务压力相差较大,化债进展或将进一步走向差异化,重庆或可争取政策支持,鼓励经济实力较强且债务压力较轻的区县先行退出重点省份管辖政策,以尽快承担起经济发展重任。同时,考虑到大部分区县经营性资源有限且较为分散,需警惕个别区域因化债时间紧迫而推进“形式化债”所衍生的相关风险,建议重庆市采取更大力度的“从上至下”改革化债力度,结合各区县实际情况提出更明确的差异化要求,并出台配套措施保证相关措施的合规化和实质性落地。必要情况下,基于重庆资源主要集中于市级及个别区县,建议可从市级层面成立产业化公司以发挥资源集聚效应。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