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研究:详解回购增持再贷款

机构研报 2024-10-22 21:28:21 阅读

  政策推动回购力度提升,但相较成熟市场仍有差距国内回顾来看,回购政策松绑叠加市场下行,上市公司回购力度持续抬升。与此同时,减持监管趋严条件下,上市公司减持力度逐步减少。年初以来,资本市场改革深化和国资委对市值管理的关注提升,其中回购及增持作为推动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提升的重要手段被重点提及,回购及增持重要性持续增加。国际对比来看,A 股回购规模与美股、港股仍有较大差距,其中市值管理类回购的占比也显著低于成熟资本市场,表明回购在A 股市场的推广应用与功能发挥上与成熟市场尚存差距。

      市值管理类回购可提振短期市场表现

      历史回溯,市值管理类回购可提振短期股价表现。不同回购目的下的后续市场表现呈现出差异性——1)市值管理:一个季度以内超额收益明显,且显著高于同期其他回购目的的公司表现;2)股权激励注销:市场超额收益较差,尤其从中位值来看,两年内均未能跑赢大盘;3)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在三个月到半年以后市场表现较好;4)盈利补偿:整体表现不佳,或与盈利未达目标有关。

      三个主体视角看回购增持再贷款

      于央行而言,回购增持再贷款是一项创新货币工具,可以有效推动上市公司积极运用回购、股东增持等工具进行市值管理,提振市场信心,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于商业银行而言,股票增持回购再贷款为银行创造了一个新的贷款需求环境,利于银行增强上市公司的业务粘性、拓展上市公司相关业务,但对银行的客户筛选准入及贷款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较高要求。于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而言,股票增持回购再贷款为其提供了低成本资金,为其进行市值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条线索筛选潜在回购标的池

      基于对政策的理解,建议关注以下三条筛选线索:1)触发市值管理要求且经营较稳健的个股。其中,长期破净的个股,成长性多数相对较低,此类可适当要求高股息率;大幅下跌的个股,筛选结果多属于医药、电新等行业,经营质量不差的情况下或有回购诉求。2)低资本开支、高股息且经营较稳健的上市公司。此类公司或存在通过低息贷款获取稳定高分红回报的空间。③估值较低且经营较稳健的央企。

      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此外政策鼓励央企积极发挥带头作用。

      风险提示:市场发生重大波动,政策出现重大变化,回购后市场表现不及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