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研究报告:地方化债 如何驱动权益行情?
何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影响规模有多大?
早在1994 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受制于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问题,地方政府开始通过城投平台等企事业单位融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2008 年,4 万亿投资计划加速释放了地方的建设需求,政府通过平台公司的间接举债规模迅速上升,各地的偿债压力也逐渐暴露,地方“稳增长”目标不得不逐渐让位于“防风险”,多项关于严控地方政府违规举债的文件相继出台。
根据2018 年《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27 号文)中的定义,“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在法定政府债务限额之外,直接或者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以及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这部分债务虽未直接体现为政府负债,但却带来了实际的偿还负担,并且近年来地方土地出让收入的下滑也大大加剧了相关压力,更有效地化债手段迫在眉睫。
由于全国隐性债务规模没有官方公布的口径,我们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估算。2018 年全国隐性债务规模大概17.3-29.6 万亿元,截至2023 年末化解了一半,余额约8.6-14.8 万亿元。基于测算,如果后续能用地方债成本大比例置换隐性债务,对应每年地方政府可以节省的利息支出约1000-1800 亿元,同时债务也将由区县、企业级等上移至省级政府,对应的信用压力大大缓解。在减少财政预算内资金被挤占的同时,释放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化债发力,哪些权益方向值得重点关注?
映射到权益资产,化债或将从三个维度影响市场:
一是,与化债行为本身直接相关的主体,如拟发行特别国债专项支持的国有大行、AMC、存在化债需求的城投上市公司等央国企品种。
二是,随着地方债务压力逐步缓解,项目现金流边际改善,To G 端业务占比较重的相关行业或将迎来修复,如基建、建材、环保、园林工程乃至信创、低空经济、军工等板块。此外,考虑到上述行业人员薪酬发放压力得到缓释,必选消费板块同样迎来一定程度的支撑。
三是,化债增强底线思维,若后续财政发力偏积极,则可进一步带来广义风险偏好回升,拉动科技等弹性品种估值。
风险提示
城投口径认定偏差,非发债城投债务无法统计;化债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动。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