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行业四季度策略:四季度关注支付端变化 长期关注三大主线

许雯 2024-10-24 15:20:16
机构研报 2024-10-24 15:20:16 阅读

  核心要点:

      受多重因素影响,中药行业Q2 业绩短期承压从医药二级子行业来看,2024Q2 化学制药的业绩边际改善最为明显,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的利润增速有所好转,生物制品业绩承压更加明显,中药业绩延续Q1 偏弱的趋势。中药行业因上游中药材价格上涨、高基数、消费疲软影响高端消费类中药、中药集采联动等因素,Q2 表现低于市场预期,收入端和利润端同比均呈现降幅扩大的态势。

      从中药行业上市公司具体业绩情况来看,中药行业2024H1 营收TOP10 主要集中于品牌中药和中药创新药,其中,中药创新药受高基数等因素影响,增速表现不及品牌中药。TOP10 中有7 家公司营收规模超50 亿元,这7家公司主要集中于品牌中药。三季度由于高基数效应减弱,中药行业业绩压力有望阶段性缓解。从已公布三季报及业绩预告的情况看,业绩表现较好的公司主要为龙头品牌中药以及“医保+基药”品种的公司。

      中药板块调整充分,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2024 年截至10 月22 日,医药板块跌幅为9.97%,跑输沪深300 指数25.32个百分点。分板块来看,六个医药二级子板块中,仅化学制药实现正收益,仅化学制药、中药跑赢医药板块。其中,中药板块跑输沪深300 指数20.41个百分点,跑赢医药生物4.91 个百分点。

      中药板块PE(TTM 整体法)约27.59 倍,PB(LF)约2.44 倍;PE 处于近十年来29.6%的分位数,PB 处于近十年来8.3%的分位数。中药板块已经经过较为充分的调整,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具备较高安全边际。

      投资建议:四季度关注支付端变化,长期关注三大主线政策利好持续释放,四季度关注支付端变化。我们坚定看好中药行业发展的大逻辑。需求端,政策对中医药的宣传普及、政策助力中医药基层渗透率提高、提高中成药使用比例、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叠加人口老龄化,共同构建了中药行业的大需求、大市场,中药行业“防治养”的独有优势有望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供给端,审评审批加速、中医药才人队伍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完善、打造传播平台和体验馆等对行业供给形成多轮驱动。

      支付端,探索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支付方式、将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及院内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医保及基药目录扩容等均在支付端向中药行业倾斜。

      医保支付:更多中成药、中药饮片有望被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近期安徽省、广东省、黑龙江省等多地发布中药相关医保支付文件。安徽将芪芍真武颗粒等25 个医疗机构制剂和人工麝香等8 个中药饮片纳入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支付范围,25 个医疗机构制剂均为中药制剂。纳入基本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的医疗机构制剂按乙类药品管理,个人自付比例统一设定为30%;中药饮片原则上参照甲类药品管理,不设个人先行自付比例。

      广东提到在目录调整时,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中药配方颗粒等中药饮片纳  入省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应纳尽纳,满足参保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黑龙江将包括中药在内的医院制剂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随着各省对中药付费方式的探索和相关方案的落地,更多的中成药、中药饮片有望被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中药集采:扩围继续,整体偏温和。从中成药历次集采来看,集采的覆盖面从跨省联盟扩大到全国30 个省市自治区,几次集采的价格平均降幅在43%左右,中选率在62%左右。整体而言,历次中成药集采降价幅度相对温和,独家产品优势较为显著。2024 年10 月,全国中成药联盟第三批和首批扩围续接采购品种范围相关保量工作已经启动,涉及20 个产品组(适应症分组)、95 个产品,其中不乏独家品种。从具体品种来看,仍是以采购金额高、用量大的中成药为主,剂型从口服药拓展到口服+注射剂。预计此次集采仍延续温和降价态势,独家品种的竞争优势依然明显,建议关注第三批全国中成药集采进展。

      医保及基药目录调整:中成药占比有望持续提高。2024 医保预谈判已经进行,正式谈判即将开始,预计谈判结果将于11 月公布。进入医保对中药创新药上市后实现放量非常重要,建议关注2024 医保谈判进展以及后续新增进入2024 医保目录的中药品种。此外,鉴于医保目录与基药目录可能形成的协同效应,已纳入医保的非基药有望率先入基。建议关注基药目录调整进度,重点关注“医保+非基药”产品及相关企业。

      聚力向“新”、提质增效,长期关注三大主线。

      主线一:“药”创新,关注中药创新药。在政策与临床需求双驱动之下,中药创新再度加速,新药上市节奏加快且1 类新药占比明显提升。研发创新是核心,进入医保基药目录是放量的重要条件,而下半年基药目录调整是大概率事件,或成为行业催化因素。建议关注:(1)具有较强研发实力、在研产品丰富且研发进展较快、中医理论与临床结合较好(尤其是能通过循证医学改写临床诊治指南)、布局大品类有独家品种的企业;(2)2023版医保目录新增品种和解禁品种及相关企业;(3)“医保+非基药”品种及相关企业。

      主线二:“药”焕新,关注品牌中药。配方优势、原材料优势、品牌优势共同构筑了品牌中药的高竞争壁垒。市场及模式创新,打通了“防+治+养”全产业链,进一步凸显品牌中药消费属性。治已病、治未病、康养保健的全程覆盖,叠加银发经济的利好,体现出品牌中药“治疗+消费”属性,增加了中药消费需求的层次性,拓展了市场增量。建议关注:(1)拥有配方优势、原材料优势和品牌优势的产品力强的品牌中药;(2)通过市场及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新业态模式、拓展产业链、拓宽市场领域的品牌中药。

      主线三:国企改革,关注提质增效的国有控股企业。中药行业的央企国资控股、省属国资控股以及其他国有控股比例均高于行业水平,中药行业在医药子行业中受益于国企改革的程度明显较高,有望通过国企改革实现提质增效。

      风险提示

      (1)包括行业集采等在内的政策趋严,导致中药产品价格大幅下降;(2)上市公司在研产品进展低于市场预期;(3)医保和基药目录中中药占比提升低于市场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