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设备行业点评报告:国资委提超前布局核聚变 看好核电设备细分龙头
投资要点
事件:国资委提出超前布局核聚变等未来产业10 月23 日,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发表文章指出:“要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梯次培育量子科技、核聚变、生物制造、6G 等未来产业,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领军企业。”
可控核聚变——人类终极能源,当前已经进入发展临界点1)核聚变由于燃料丰富、能量密度大、无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因此也成为大国下一代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
2)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可控核聚变科学可行性已得到证实,当前已进入工程可行性验证阶段,一旦完成验证(2025 年,CFS 全球首台产生正能量增益的商业聚变系统SPARC 预计建成运行),政府、私人投资有望快速推动行业进入商业化。
高温超导+AI 催化下核聚变商业发电预期提速,资本市场融资屡创新高1)随着近年来高温超导技术的成熟,聚变实验堆成本与建设周期大幅降低,叠加AI 对聚变装置设计和控制效率的提升,加快了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落地的预期。
2)根据聚变行业协会(FIA)数据,2023 年,全球私营核聚变公司已积累获得62.1亿美元的投资,相比2022 年增长28%,参与公司总数达43 家(2022 年33 家、2021 年23 家)。截至2024 年,积累融资额达71.2 亿美元,相比2023 年增长15%,参与公司总数达45 家。超半数公司预期2035 年前可实现核聚变并网发电。
我国自上而下推动,政策支持、任务落实、新堆建设有望提速1)2023 年12 月29 日,由中核集团牵头,25 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组成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正式宣布成立,中国聚变公司(筹)举行揭牌仪式。国务院国资委明确可控核聚变为未来能源重要方向,国家自上而下推动,为可控核聚变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023 年11 月,联创光电子公司联创超导与中核聚变签订协议,计划联合建设聚变-裂变混合实验堆项目,工程总投资预计超过200 亿元。2023 年12 月,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部分部件开始招标。我国通过参与ITER 不断完成技术突破、产业链整合,国内新聚变实验堆建设有望提速。
核聚变设备价值量占比较高,预计2023-2033 年年均复合增速为26%1)价值量拆分:聚变实验堆:百亿成本,主机设备(包括磁体、包层、真空室等)占比约30%,辅助系统占比约10%,电源占比约15%,建筑占比约15%,其余项目支持、装配、运维等占比约30%。聚变商业堆:千亿成本,主机设备占比29%,电厂辅机设备占比25%,电源、建筑占比17%,其他辅助系统占比29%。
2)市场空间:前期实验堆为主,后期商业堆接力。参考核聚变私营企业/政府机构数量、单堆设备费用占比、商业验证预期完成节奏,我们预计全球核聚变设备市场年均规模将从2021-2025 年的208 亿元增长至2026-2030 年的917 亿元、2031-2035 年的2172 亿元,2023-2033 年年均复合增速26%。
投资建议:重点关注受益ITER 项目交付及国内新实验堆建设的核心设备供应商上游材料:西部超导(低温超导带材、磁体)、永鼎股份(子公司东部超导,高温超导带材)、精达股份(参股上海超导,高温超导带材)。中游设备:联创光电(高温超导磁体)、国光电气(偏滤器、包层第一壁板、泵阀等)、安泰科技(偏滤器)。
传统核电设备供应商:中核科技(核电阀门)、江苏神通(核电阀门)、佳电股份(核电电机、主泵)、海陆重工(堆内构件)、科新机电(核电压力容器)、景业智能(核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
风险提示:1)可控核聚变工程可行性验证不及预期;2)核聚变相关投入不及预期。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