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事件点评:财政动态观察系列(一):“10万亿”政府债的经济账

陶川/钟渝梅 2024-10-26 08:26:21
机构研报 2024-10-26 08:26:21 阅读

  特朗普回归,中国的财政账怎么算?从外部来看,随着特朗普回归白宫的概率渐增,出口增速的下行斜率可能会被放大;从内部来看,2028 年“十年化债计划”或将迎来收官,当前加快隐性债务化解的诉求在升温。面对内外压力,财政的适时加码变得愈发重要,2024 年很可能成为中国财政的分水岭。

      2024:从“4 万亿”到“10 万亿+”,算的是什么账? 在狭义的官方赤字规模口径下,2024 年政府发债规模确实仅有4 万亿元,但这并非是财政空间的全貌。若从广义角度出发,2024 年政府债规模已达到9.4 万亿元。在进一步考虑不纳入赤字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新增专项债、使用的地方债限额空间等的情况下,今年政府债的发行规模已达到9.4 万亿元(对标“3%赤字率+1 万亿特别国债+3.9 万亿新增专项债+0.4 万亿债务限额”)。

      此外,11 月8 日的人大常委会可能还会带来1 万亿的增量。当前加强化债力度的必要性在逐步凸显——一方面,年内支持地方化债、为地方“减负”后,更有利于做实明年的“三保”工作;另一方面,以2018 年提出的“十年化债计划”为准,当前隐债存量规模约为12-15 万亿元,那就意味着未来每年需要化解的隐债规模可能要达3-4 万亿,而今年以来特殊再融资债发行规模偏小、化债强度较弱,因此腾挪一部分来自于“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中的资金到今年使用是可行之举。我们预估此规模可能在1 万亿元左右,有了这1 万亿元的“加持”,今年总共的政府债规模便会突破10 万亿元。

      展望明年,财政空间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到11 万亿元以上。有了2024 年10万亿元左右发债规模的铺垫,2025 年财政空间增至11 万亿元以上并不为过。结合财政部新闻发布会所说的“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等表述,2025 年国债及地方债的发行量大概率将在2024 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经测算,2025年“3.5%赤字率+2 万亿特别国债+4 万亿新增专项债+1 万亿债务限额”的组合将对标11.8 万亿元的政府债规模。

      不过不乏2025 年财政空间超过11.8 万亿元的可能。面临美国大选结果的不确定性、前期政策传导效果暂未盖棺定论、化债力度亟需加大等因素,倘若明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增量的财政空间便需要进一步发债加码,届时政府债规模预计将突破14 万亿元(对标“4%赤字率+3 万亿特别国债+4.2 万亿新增专项债+2万亿债务限额”的组合)。

      风险提示:未来政策不及预期;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超预期;出口变动超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