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Q3基金持仓深度分析:被动“浪潮”与主动基金的“回本赎回”

牟一凌/梅锴 2024-10-27 09:35:29
机构研报 2024-10-27 09:35:29 阅读

  股票仓位回升,业绩重新呈现“反转”特征;被动基金体量首次超越主动,不同业绩的主动偏股基金再度被无差别赎回。2024Q3 主动偏股基金股票仓位回升至84.89%,但仍低于2024Q1 水平,边际上青睐港股,而在2024Q3 选择加仓的基金数量占比超过2022Q2,为2020Q2 以来的最高点。2024Q3 无论绩优基金、还是绩差基金均大多录得正收益,但在2024Q2 业绩较好的基金往往在2024Q3 排名靠后。负债端方面,2024Q3 权益类基金(主动+被动)的增量资金规模环比大幅回升,且主要来自于被动偏股基金净申购幅度的大幅上升。主动被赎回、被动获得增量的趋势仍在延续(已经持续6 个季度):1)主动基金的净流出规模从2024Q2 的723.31 亿元回升至2024Q3 的1093.51 亿元;2)被动基金则从2024Q2 净流入1290.80 亿元明显回升至2024Q3 的5401.76 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主动偏股基金负债端大多可能遭遇的是“回本赎回”,而2024Q2业绩靠前+2024Q3 业绩不垫底的基金才有较大可能被净申购。

      资源与红利板块同时遭遇资产端与负债端的撤离,但新高基金的收益仍主要来自于上述板块。2024Q3 主动偏股基金的持仓集中度继续提升,阶段提高了对于成长性的诉求,但盈利波动(ROE 稳定性)与估值(PE)仍是重要考量。行业上,2024Q3 主动偏股基金主要加仓电新、银行、家电、汽车、房地产、军工、建材、建筑等板块,主要减仓电力及公用事业、食品饮料、有色、计算机、通信等板块。

      值得一提的是,电子板块虽然被小幅减配,但依然是主动偏股基金超配最多的行业,而食品饮料的超配比例回落至电新板块之后(第三),相应地,除有色外,主动偏股基金对于资源与红利板块均仍处于明显低配的状态。分重仓不同板块的基金来看,2023Q3 随着净值反弹,主动偏股基金负债端反而遭遇无差别赎回,其负债端的“缩圈”仍在继续,此前资产端与负债端共同青睐的电力及公用事业、煤炭、石油石化、有色等板块同时遭遇了资产端的减配与负债端的赎回,在经历市场的拥挤担忧之后,资源与红利板块的交易结构反而逐步优化。此外,2024Q3被动基金继续无差别净买入各个行业,与主动偏股基金在银行、电新、非银等领域形成共振。值得关注的是,2024Q3 净值创新高+未遭遇历史最大回撤的基金规模占比继续上升,且其收益的主要来源是黄金、白电、水电、银行等板块。

      “固收+”基金:负债端再度被明显净赎回,配置上与主动偏股基金共同增配家电、地产链等板块。2024Q3“固收+”基金规模再度回落,股票仓位小幅回升。

      负债端方面,“固收+”基金的新发规模明显回落,且负债端再度被明显净赎回。

      配置方面,“固收+”基金主要加仓家电、食品饮料、房地产、有色、建材、医药等板块,减仓电力及公用事业、电子、煤炭、电新等板块。相对主动股基而言,家电、地产链是两者主要共同增配方向,公用事业、传统能源等领域则均被两者减持,两者在有色、以及新能源产业链方面存在明显分歧。

      10 月以来,个人投资者是主要增量参与者,可能经历了从“害怕错过”到“害怕失去”的过程:10 月以来,市场高波动背后是市场各类参与者的博弈行为明显,市场各类参与者在基于各自的预期进行交易。整体来看,个人投资者可能是市场主要增量参与者:无论是两融、还是个人ETF 均大幅净买入A 股,特别是在科创/创业板等领域,相应地,北上、机构ETF 则在反复中呈现不同程度的撤离,而主动偏股基金小幅提升仓位。值得关注的是,个人ETF 自10 月11 日以来开始被持续净赎回,相应地,在2024 年9 月27 日至2024 年10 月9 日期间科创/创业板相关ETF 交易形成的大幅溢价快速收窄。从这一点看,新增个人投资者可能经历了从“害怕错过上涨”到“害怕失去收益”的过程,而对于存量个人参与者而言,“回本赎回”可能是当下的主要行为,这也是当下市场交易层面的主要扰动之一。考虑到被动偏股基金持有A 股规模在2024Q3 首次超越了主动基金,而在本轮行情中个人投资者也大量参与到ETF 的二级交易当中,ETF 崛起将是改变未来市场微观定价机制的重要变量之一,如:一揽子交易可能会提高择时的必要性,一二级定价偏离带来的套利空间可能影响成分股的定价等。

      风险提示:测算误差。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