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医保谈判进行中 关注政策趋势变化
1 .医保谈判进入最后阶段,其结果具有重要政策导向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分为企业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谈判竞价等环节,目前已进入最后阶段,2024年10月27日-30日医保目录现场谈判/竞价在北京开展,预计11月份公布调整结果。谈判入选的品种是医保医疗收支中愿意给与增量支持的方向,体验医保对医药创新发展支持的一面。根据医保局统计,2023年通过谈判新增进入医保目录的105个药品,前三季度惠及797.8万人次,9月份药品销售额是1月份的7倍。6年来,谈判新增的446个药品,协议期内医保基金累计支出超3400亿元,惠及8亿人次,带动相关药品销售总额近5000亿元。从2024年通过初审的品种名单来看,国产的双抗,ADC和CAR-T将参加,谈判的结果对国产新药在新赛道的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而企业方面也主动下调市场定价,如康方生物的卡度尼利双抗,年化费用降至20万元以内。根据国家医保局,全国公立医院采购的药品中,目录内药品采购金额占比已超90%,实际自2023年医疗反腐以来,自费用药和院外处方已逐步收紧,而与此同时,医保品种的进院工作则不断优化完善,进入医保已成为品种快速上量的关键,2024年国产创新药参与谈判的积极性有了更大的提高。2024年参与申请医保和符合初审资格的品种共有244个目录外药品、196个目录内药品通过形式审查,而2023年最终谈判成功率为84.6%,平均降价61.7%,我们预计2024年谈判成功率将维持在80%以上的水平。
2 .医药投融资有望逐步见底,二级市场回暖强化信心根据动脉网统计,2024年H1,国内医疗健康各细分领域共完成415笔医疗健康产业一级市场融资,累计融资约合48亿美元。
相比2023年同期,2024年H1,国内医疗健康融资交易数量和总金额,分别下降32.3%和12.2%。与国内相比,海外投融资已有所好转,2024年H1全球医药融资金额已转正。国内医药领域的授权交易也持续活跃,根据医药魔方统计,2024年Q1~3,医药总交易金额366亿美元,同比增加68%,由此可见医药创新的内容和热情不减,医药投融资的环境影响较大。
近期在美元降息背景下,二级市场医药回暖,市场有望逐步恢复信心。10月24日,深圳市市委金融办发布了《深圳市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公开征求意见稿)》,其中重点方向就包括生物医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在政府层面给支持,叠加二级市场回暖,医药投融资有望逐步触底反弹。
3 .出海节奏差异,业绩分化
国内外市场的增速差在医疗器械子行业展现的非常突出,2024年8月中国对RCEP国家、“一带一路”和东盟出口总额分别是57.89亿元、62.09亿元、30.10亿元;相比2024年7月,RCEP国家增长5.85%,“一带一路”增长2.8%,东盟增长5.72%,出口已成为拉动医疗器械板块的重要引擎。自2023年反腐以来,国内器械采购恢复相对缓慢,从已披露2024年Q3业绩的医疗器械上市公司来看,出口增长显著好于国内。从品类来看,IVD试剂与IVD仪器仍处于逆差,其他医疗设备、医用耗材均处于顺差,随着国产诊断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突破,IVD试剂和仪器的出海潜力有望逐步释放。西药成药虽然起步较晚,但出口也在快速增长,2024年8月我国西药制剂产品出口额为5.96亿美元,同比增长11.63%,环比增长1.35%,药品更重要的出海方式是以对外授权的方式实现,根据医药魔方统计,2024 Q1-Q3 中国相关交易中license-out交易数量同比增长18%,其中总交易金额>20亿美元的交易数量3笔, 占已披露金额的交易6%;大于10亿美元的交易数量13笔, 均为license-out, 中国医药创新成果快速获得国外认可。
4. 呼吸道诊断市场机遇从国内到海外
2024年将是国内企业进军全球呼吸道联检市场的重要开端,10月7日,东方生物子公司美国衡健获得新冠、甲乙流抗原快速联合检测试剂的De Novo认证,这款产品成为在美国地区首款获得FDA De Novo认证的非处方(OTC)检测产品。此前,已有万孚生物和九安医疗获得EUA,中国企业进入美国新冠,甲乙流三联检测市场的企业数量已超过3家。在东南亚市场,英诺特的呼吸道诊断产品也先后获得马来西亚和缅甸的上市许可。考虑北半球流感流行从11月起开始逐步进入高发阶段,预计相关政府采购将在此前逐步推进落地。国内市场方面,根据疾控中心检测数据,近期南方和北方省份处于流感低传播阶段,但新冠等其他呼吸道疾病依然传播,检测渗透率继续提升,我们预计呼吸道感染检测市场依然保持同比增长。7月3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大医保基金对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支持力度,规范村卫生室医保服务协议管理,推动更多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感冒发热和呼吸道感染为基层常发病,加强规范化管理,离不开诊断作为临床处方的依据,抗原抗体快检自然适合基层村卫生室的诊断需求,未来医保覆盖面增加,将带动呼吸道快检向基层渗透。
5.国产GLP-1新药出海值得期待
根据诺和诺德2024年中报数据,GLP-1中国地区的销售额为36.84亿丹麦克朗,约合38.6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3%,中国超重肥胖人群,糖尿病人群总量达,治疗的积极性高,为国产GLP-1上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国产GLP-1出海更值得期待。目前已对外授权的企业包括恒瑞医药等,出海合作模式多样。10月13日,博瑞医药发布BGM0504注射液Ⅱ期临床试验数据,减重效果显著,减重效率对标外资的替尔泊肽。甘李药业计划于2024年美国肥胖症周(ObesityWeek 2024)大会上展示GZR18注射液II期临床研究的积极数据。众生药业的RAY1225预计11月达到减重的Ⅱ期终点。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发布,国产GLP-1新药的海外授权有望增加。
6. 原料药供给端收紧,业绩弹性持续显现
BASF发布路德维希港事故复产进度,原计划于2024年初逐步复产,最新进度公布紫罗兰酮及下游香料及维生素复产后延,其中维生素A复产时间后延至2025年4月,维生素E后延至2025年7月,VE和VA供给收紧。自9月份以来,VE和VA价格有所波动,但主要是需求端消化低价库存的原因,生产企业持续保持报价的稳定提高。万华化学试车柠檬醛产能成功,市场担心未来新增供给,我们认为从柠檬醛到VE,仍需要解决三甲基氢醌等关键中间体,需要布局的时间很长,而且万华的柠檬醛产能预计到2025年Q3才能规模化生产。抗生素中间体方面,2024年3季度,6-APA和阿莫西林等原料药继续保持出口价格的稳定,印度产能以满足自身市场供给为主,整体对供给的影响有限,而国内市场方面,Q4为抗生素需求的旺季,采购增加,6-APA等关键抗生素中间体有望保持价格稳定。原料药行业是医药板块中景气维持较好的一级行业,2024年8月,我国原料药出口额34.74亿美元,同比增长9.2%,其中维生素类8月份出口金额增长32.2%,主要增量来自价格提升。
从已公布的川宁生物,浙江医药等财报来看,提价带来的业绩增量已显现。在目前Q4,我们认为价格维持高景气度,业绩弹性将持续兑现。
2024年是医药行业实现驱动切换,依靠新技术应用,依靠出海开发新市场,逐步走出供给端“内卷”的关键时期,近期医保谈判有望落地,对创新药的支持将进一步确认,政策预期存在较大的修正空间,维持医药行业“推荐”的评级,具体的推选方向和选股思路如下:
1)2024年医保谈判进入关键阶段,创新 存在较大估值修复弹性,推荐【上海谊众】和【信立泰】、建议关注【海思科】和【康方生物】。
2)聚焦GLP-1大品种及配套产业链:①GLP-1创新药方向,全球GLP-1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海外已应验具有更佳减重效果的双靶点激动剂方向,国内已布局双靶点激动剂方向的创新药,可以凭借更好的效果与司美格鲁肽等仿制药进行差异化竞争,推荐一期临床减重数据优异的【众生药业】,关注【博瑞医药】、【甘李药业】、【华东医药】;②GLP-1注射用包材的国产化落地,推荐【美好医疗】。
3)呼吸道检测市场海外有望迎来收获期,关注甲乙流新冠三联快检获得美国FDA许可的【东方生物】、【九安医疗】。推荐具有快检优势,Q3海外订单具备弹性【英诺特】,推荐核酸检测技术持续迭代,满足临床和家庭自检趋势的【圣湘生物】;4)原料药景气度延续,推荐受益于VE大幅提价,业绩进入释放期的【浙江医药】;关注供应格局稳定,具备持续提价的VB1,推荐【天新药业】,关注普通VD3提价和25-羟基VD3上量的【花园生物】,合成生物学在应用中未来有望市场产品规模化量产的,关注【富祥药业】和【川宁生物】。
5)国内投融资趋势有望逐步见底回升,CRO和CDMO出海迎来转机,推荐【凯莱英】,关注【药明康德】、【药明生物】、【益诺思】。
6)医疗器械出海有望持续突破,品牌合作和海外市场拓展值得期待。推荐化学发光仪器及试剂出口逐步提升的【新产业】,关注具备出口潜力的【亚辉龙】,推荐具备掌超的技术平台和国内市场定位优势的【祥生医疗】。推荐进入全球睡眠呼吸机产业链的【美好医疗】。
7)零售药店面临拐点,药店总数下降,龙头企业份额提升,客流量和单店收入回升,建议关注【益丰药房】、【老百姓】和【一心堂】。
8)二类疫苗研发,推荐【康华生物】和【康希诺】。
9)医药国企管理考核优化,改革释放增长潜力,,化学制药类国企,经历集采后负面影响已基本消化,费用和成本存在优化空间,推荐【国药现代】,关注【华润双鹤】;医药流通类国企,国大药房的效率对比民营连锁提升潜力较大,可以【国药一致】;器械类国企,改革后经营效率持续提升,推荐【迪瑞医疗】,关注【新华医疗】;中药类国企,对内激励优化,激活销售潜力,关注【千金药业】
风险提示
1.研发失败或无法产业化的风险
医药生物技术壁垒高,研发失败可能导致不能按计划开发出新产品,无法产业化。
2.销售不及预期风险
因营销策略不能适应市场、学术推广不充分等因素影响,导致销售不及预期。
3.竞争加剧风险
如有多个同种产品已上市,或即将有多个产品陆续上市,市场竞争激烈。
4.政策性风险
医药生物是受高监管的行业,任何行业政策调整都可能对公司产生影响。
5.推荐公司业绩不及预期风险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