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周报:CME预估10月国内挖机销量同增近18%;重视成长板块
投资要点
【核心组合】
三一重工、徐工机械、恒立液压、中联重科、柳工、山推股份、建设机械、杭叉集团、安徽合力、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船防务、中国动力、中国海防、中国中车、北方华创、杰瑞股份、汇川技术、杭氧股份、华测检测、巨星科技、晶盛机电、涛涛车业、中际联合、罗博特科、双环传动、北特科技、英杰电气【上周报告】
【工程机械】月报:9 月中国小松开工小时数同比增长7%,内需预期有望改善【船舶行业】沪东中华签以人民币结算箱船大单,有助减少汇兑风险具重要意义【半导体设备】科技要打头阵,重视设备板块
【光伏设备】期待光伏供给侧出清加速、拐点向上【工业气体】周报:氧氮氩价格连续3 周环比上涨,看好后续复苏【北特科技】归母净利润快速增长,滚柱丝杠打开第二增长曲线【杭叉集团】三季报业绩符合预期,叉车行业国际化+电动化持续推进【贝斯特】三季度业绩稳中有升,积极筹备人形机器人丝杠量产【雷迪克】拟收购狄兹精密51%股权,丝杠赛道再添优质上市公司【核心观点】科技打头阵,重视成长板块
新华社10 月18 日消息,17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滨湖科学城,察看近年来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我们认为,科技打头阵,重视半导体设备、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投资机会。
【工程机械】CME 预估10 月国内挖机销量同比增长近18%;工程机械龙头下半年业绩有望提速
1)CME 预估2024 年10 月挖掘机(含出口)销量16000 台左右,同比增长10%左右。国内市场预估销量8000 台,同比增长近18%。出口市场预估销量8000 台,同比增长近3%。按照CME 观测数据,2024 年1-10 月,中国挖掘机械整体销量同比基本持平,降幅持续收窄。其中,国内市场同比增长超过9%,出口市场销量同比下降8%。数据环比1-9 月均有改善。9 月中国地区小松挖掘机开工小时数为95.3 小时,同比增长6.9%。工程机械反转逻辑加强,内销拐点或已现,外销拐点或隐现,我们预计挖掘机内销正增长趋势有望延续,外销或存在继续正增长的概率。
2)工程机械龙头下半年业绩将提速。考虑到国内地产和基建政策预期改善,土方机械(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率先复苏,海外部分地区需求温和复苏,出口市场向好,2023 年下半年部分龙头厂商业绩基数较低,预计2024 年下半年工程机械龙头业绩有望提速。
3)中国工程机械复苏三部曲——更新周期启动、内需改善、出口市占率提升更新:行业国内周期有望筑底向上,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落地,更新周期有望启动。按8-10 年为更新周期测算,预计2024 年挖掘机更新需求有望触底。
内需:房地产政策持续利好,国内需求预期有望逐步改善,同时采矿、水利建设有望提供内需增长动能。
出口:全球化持续推进,海外市占率有望不断提升。以三一重工为例,2020-2022年三一重工挖掘机海外市占率分别约为4%、6%、8%。
持续聚焦行业龙头:重点推荐三一重工、徐工机械、山推股份、建设机械、柳工、恒立液压、中联重科(H/A 股)、杭叉集团、安徽合力、浙江鼎力;持续推荐潍柴动力、三一国际、诺力股份。
【船舶】行业换船周期、环保政策、产能紧张,共促行业周期景气向上1)周期景气上行,多船型下单需求上行,船厂盈利能力改善。
需求:①量:2024 年1-9 月,克拉克森新接订单(1000+GT,DWT)同比增长31%。其中,箱船新接订单同比增长80%,快速增长;油轮新接订单(10k+DWT,DWT)同比增长52%,大幅增长;散货船同比下降10%;LNG 船新接订单同比增长96%,大幅增长;②价:截至2024-10-11,克拉克森新船造价指数报收189.83点,2024 年以来增长6.4%,2021 年以来增长50.9%,位于历史峰值99.1%分位。
船位紧张与通胀压力推动船价持续上涨;
下游运力:油轮至2025 年运力仍紧缺,后续油轮、干散存在较大下单可能;供给:船厂运载已近饱和,但活跃船厂数量及交付量显著下降,供需紧张或推动船价持续走高。由于供给收缩、扩产不易,叠加换船周期、环保政策,供需紧张有望驱动船价持续创新高,船舶周期有望震荡上行。
2)龙头公司造船技术领先,有望优先受益于行业发展。①新船订单向大型化、高端化、双燃料方向发展,公司建造大型船舶技术实力强,未来优质高价订单竞争力强;②行业集中度提升,“马太效应”明显。
持续力推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国海防、中国动力、中船防务、亚星锚链等。
【半导体设备】传统周期+技术周期驱动全球半导体行业复苏;先进扩产+国产提速+估值修复
1)传统周期+技术周期驱动全球半导体行业复苏。半导体最重要的两大终端应用市场智能手机和PC 需求均出现回暖。2024Q2 全球智能手机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7.6%,连续三个季度正增长;全球PC 市场在经过连续七个季度下滑后,2024Q1恢复增长,2024Q2 增幅扩大(qoq+3%)。WSTS 预计2024 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同比增长16%。2024 年8 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531 亿美元创单月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1%,环比增长4%;中国半导体销售额155 亿美元,同比增长19%,环比增长2%。
2)看好国内先进扩产+国产提速+估值修复。24Q3 以来半导体设备板块回调较大,主要系市场对24H1 及25 年国内重点晶圆厂扩产增速担忧,以及9 月美国对GAAFET 架构制造及设备管制加码所致。今年以来,各设备厂加大研发力度致力于新品突破,2025 年有望进入收获期。展望后续,高端存储及先进逻辑客户扩产确定性高,先进国产化率提升斜率有望超预期。
重点推荐:1)设备:平台型龙头北方华创;2)细分环节龙头中微公司、拓荆科技、微导纳米、精测电子、芯源微。3)零部件:新莱应材、京仪装备,关注正帆科技。
【轨交装备】国庆铁路客货运输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铁路装备景气持续1) 铁路客流屡创新高,动车组需求上行。
根据国铁集团信息,自9 月29 日至10 月8 日,铁路国庆黄金周客货运输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1.77 亿人次,日均发送旅客1773.9 万人次,连续8 天单日旅客发送量超1700 万人次。其中,10 月1 日发送旅客2144.8万人次,创单日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1.15 亿吨,其中9月30 日发送货物1172 万吨,创单日货物发送量历史新高。2024 年1-9 月,全国 铁路发送旅客33.3 亿人次,同比增长13.5%,创历史新高。铁路客流量屡创新高,动车组需求良好,2024 年动车组首次招标达165 组超过2023 年全年,我们预计全年招标数量保持快速增长,或将接近200 组。
2)动车组高级修放量,持续看好铁路装备维保市场。
高级修招标总量和五级修占比均提升:2022、2023 年高级修公开招标总量分别为 198 组、290 组,五级修占比分别为 7.6%、37.2%。8 月,2024 年第二批动车组高 级修招标超预期,合计 472.6 组,包含三级修 24 组、四级修 146.6 组、五级修 302 组,五级修占比高达 64%,总量较 24 年第一批增长了 31%,五级修占比也有提升 (2024 年 1 月第一次高级修招标 360.6 组,五级修占 57%)。
订单端:中国中车今年 3 月、7 月公告的 2 次高级修合同金额合计 284.6 亿元,较 2023 年公告金额已增长 99%。 2010-2014 年年均新增动车组数量较 2007-2009 年翻倍增长。根据国铁集团历年统 计,我国 2007-2009 年年均新增动车 95组,2010 年开始达到 195 组,2010-2014 年 年均新增为 180 组。预计 2010 年新增的动车 22 年开始进入五级修,部分检修工作 延至 23 年。23 年开始,动车组维保后市场进入上升期。
推荐中国中车、中国通号、思维列控、中铁工业,持续关注时代电气、铁建重工、思维列控、交控科技等。
【人形机器人】海内外头部厂商接近量产阶段,工业、家用场景齐发力特斯拉于当地时间10 月10 日(北京时间10 月11 日)正式推出Robotaxi。北京时间10 月11 日,特斯拉Optimus 人形机器人亮相特斯拉We Robot 发布会,马斯克称成本预计将控制在2 万美元至3 万美元之间。9 月26 日,特斯拉 Optimus人形机器人目前已经生产数百台,但还不到可以上产线工作的状态,目前只能用来采集数据、测试不同的设计方案。10 月16 日,逐际动力正式发售其首款多形态双足机器人TRON 1,并在中国和海外市场同步上架。TRON 1 的标准版早鸟价为6.98 万元,预订正式开启。
重点推荐:三花智控、北特科技、双环传动、柯力传感;重点关注:中大力德等。
持续推荐:拓普集团、贝斯特、恒立液压、鸣志电器、绿的谐波、禾川科技、五洲新春、东华测试、华依科技、优必选、博实股份等。持续关注:步科股份、安培龙、华培动力、兆威机电、伟创电气、大业股份、江苏雷利、雷赛智能、日发精机、浙海德曼、华辰装备等。
【工业气体】氧氮氩价格连续三周环比上涨,看好后续复苏据卓创资讯,10 月24 日气体价格:
液氧:398 元/吨,环比涨2%,同比跌7%
液氮:451 元/吨,环比涨2%,同比跌10%
液氩:688 元/吨,环比涨4%,同比跌42%
推荐杭氧股份、和远气体、中船特气、广钢气体、华特气体、侨源股份、陕鼓动力、凯美特气、福斯达等。关注昊华科技、金宏气体、雅克科技、南大光电、至纯科技、正帆科技、蜀道装备、中泰股份、中巨芯等。
【通用设备】我国9 月工业增加值保持增长,9 月制造业PMI 环比提升0.7pct9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4%,比上月加快0.9 个百分点(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9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59%。1-9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分三大门类看,9 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制造业增长5.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1%。9 月中国制造业PMI 为49.8%,环比提升0.7pct。
推荐海天精工、华中数控、伊之密、欧科亿、华锐精密;关注汇川技术、海天国际、豪迈科技、中钨高新、科德数控、纽威数控、国盛智科、创世纪、沃尔德。
【光伏设备】行业底部拐点渐行渐近,关注具技术迭代的设备方向1)10 月18 日,光伏行业协会发布文章《光伏组件当前成本分析:低于成本投标中标涉嫌违法》,测算10 月一体化企业N 型M10 双玻光伏组件(不计折旧,硅料、硅片、电池片在不含税的情况下)含税生产成本(不含运杂费)为0.68 元/W。
协会将和各市场参与方一道关注最新招投标结果,如出现违反《招投标法》的招投标结果,将积极探讨通过行政监管和法律裁判解决问题的可能。行业低价竞争的恶性负反馈有望结束,催生行业盈利周期有望向好。
2)光伏行业短期:下游供需两端有望拐点,推荐光伏新技术、泛半导体新转型。
中长期:伴随未来光伏价格和成本持续下降,光伏装机需求有望持续增长。1)新技术:HJT/TOPGQn/xBG、钙钛矿、铜电镀、组件设备等;2)新转型:向泛半导体平台型公司转化。
推荐晶盛机电、英杰电气、帝尔激光、罗博特科、京山轻机、奥特维、捷佳伟创、迈为股份、高测股份、汉钟精机、金辰股份、弘元绿能。
【锂电设备】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连续三个月突破50%,9 月渗透率达53.3%根据乘联分会数据,9 月全国狭义乘用车零售210.9 万辆,同比增长4.5%,环比增长10.6%;今年以来累计零售1557.4 万辆,同比增长2.2%。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量为112.3 万辆,同比增长50.9%,渗透率为53.3%,较2023 年9 月增长16.8PCT,渗透率保持高位。2024 年1-9 月新能源车零售713.2 万辆,同比增长37.4%。
推荐锂电设备龙头先导智能、骄成超声;最新关注璞泰来、道森股份、瀚川智能;持续关注斯莱克、海目星、利元亨、杭可科技、联赢激光。
【风电设备】2024 年1-9 月份,风电新增发电装机同比增加5.64GW1)10 月21 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 年1-9 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1-9 月份,风电新增发电装机39.12GW,同比增加5.64GW。
2)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2024 全球海上风电报告》,2023 年全球海风装机10.8GW,同比增长24%。未来十年(2024-2033 年)全球将新增410GW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
推荐中际联合、亚星锚链、三一重能、日月股份、新强联、长盛轴承、五洲新春,关注运达股份、东方电缆、海力风电、明阳智能、杭齿前进、盘古智能等。
【出口链】持续看好2024 年出口链投资机会
10 月24 日,美国公布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22.7 万人(预期24.2 万人),前值24.2 万人。10 月17 日,美国公布9 月零售销售月率,为0.4%,预期为0.3%。
推荐涛涛车业、巨星科技、春风动力、浙江鼎力、宏华数科、永创智能、弘亚数控、乐惠国际、大丰实业。
【油服设备】行业需求持续,迈向全球市场,竞争格局保持稳定2023 年我国油服行业市场规模达1885 亿元,同比增长4%,预计2030 年市场规模可达2494 亿元,2023-2030 年CAGR 为2%;预计2024 年全球市场规模可达3280 亿美元,同比增长7%。
推荐杰瑞股份、中海油服、海油工程、华通线缆,看好海油发展、石化油服、博迈科、中油工程等。
【检验检测】政策端持续发力,需求逐步改善,有望拐点向上检测行业需求刚性、成长空间大、具有“GDP+”属性,增速约为同期GDP 增速的1.5-2 倍。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检测检验行业增速约10%。
9 月24 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提出一揽子重磅政策,涉及降准、降息、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推动企业并购重组、支持中长期资金入市等,有望支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并改善市场预期。我们预计随着上述政策逐步落地,检测行业下游改善,有望驱动行业需求底部向上。短中期关注新兴领域,长期看好综合性检测龙头。
短中期:1)关注需求端、政策端催化,前瞻布局。传统领域:关注24 年下半年环境检测板块第三次土壤普查放量;新兴领域:聚焦新能源汽车、半导体、高端装备研发、双碳等领域检测需求释放。2)经营层面:重点关注第三方检测企业资本开支、扩产节奏和管理效率提升。
长期:参考海外全球龙头,打造综合性一站式的平台公司为王道。
推荐华测检测、苏试试验、东华测试、华依科技、安车检测,持续关注广电计量、谱尼测试、国检集团。
风险提示:1)基建及地产投资低于预期风险;2)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3)中美贸易摩擦加剧风险。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