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定期:大行的压力与偏紧的资金
本周债市再度调整,信用利率上升幅度更为明显。本周利率债和信用债都有下跌,10 年国债累计上升3.3bps 至2.15%,30 年国债累计上升5.5bps 至2.36%。而信用债利率上升更为明显,5 年AAA-二级资本债上升10.5bps 至2.41%。1 年AAA 存单也在本周累计上行1.75bps 至1.95%。
债市再度走弱,政策预期不稳定持续存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短端资金偏紧,以及存单的短债利率过高约束了整体利率的空间。9 月下旬央行降息之后,资金价格并未随之下行,特别是非银融资成本。政策利率央行7 天逆回购已经调降至1.5%而R007 则基本上在1.8%以上,在本周五上升至1.95%。R007与DR007 利差在近几个月快速上升,目前月均利差上升至30bps 以上,流动性分层再度加剧。资金价格偏高导致短端利率上升,1 年AAA 存单在降息后持续保持高位,基本上在1.95%附近运行。而存单高位推高了整体短债利率,通过收益率曲线导致整体债市弱势。那么为何资金和存单利率持续偏高呢?
大行资产配置压力大,负债缺口上升,是推高存单利率的主要原因。随着政策压力的上升,大行承担越来越大的责任,资产配置压力明显上升。近几个月集中表现在对政府债券的配置上。3 季度大型商业银行累计增持金融债券1.8 万亿,考虑到银行增配信用债较为有限,因而这部分更多是政府债券。这占到3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额4.0 万亿的近一半。大行成为主要的政府债券承接者。
同时,大行作为主要的一级交易商,同样承担了一定的货币政策执行者功能。
央行买卖国债的实现的同时也传递为大行在市场上买卖国债。大行在卖出长债的同时也在买入短债,整体持债规模则有所上升。
大行资产配置压力加大,但负债端却面临较大缺口,在存款不足情况下,大行负债更为依赖同业,进而推升存单甚至非银融资成本。大行由于承担较多政策功能,资产端配置压力加大,但存单回升幅度却有限,这导致大行负债需要更为依赖同业。大行存款同比增速从去年末的13.0%下降至今年9 月的8.3%,存款增长乏力。这导致大行负债更为依赖同业。今年7 月以来同业存单整体同比仅增加660 亿元,而大型商业银行存单净增加4665 亿元,大行资金来源中金融债券部分同比增速也从6 月的5.9%提升至9 月的8.6%。大行存单供给的增加直接推升了存单利率。同时,大行负债的缺乏也导致大行更愿意以较高的成本吸收同业负债,这导致部分有资金的非银机构不愿意较低成本融出资金,推高了整体的资金价格。
除大行存在负债缺口,发行存单增加推升利率之外,股市上涨导致非银资金回流存款,也加大了流动性分层并提升了非银资金价格。过去几周,股市强劲的表现导致居民大量赎回理财和货基,投入股市后形成保证金存款。根据Wind提供的周度理财规模数据,按理财业协会调整后,我们估算结果显示,相较于9 月份高点,目前理财规模大概收缩约8000 亿元。同时,9 月货基份额继续收缩,9 月减少3589 亿元。理财货基等规模收缩之后,资金进入股市转为保证金存款。9 月其它存款性公司中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环比增加9683 亿元,明显高于往年季节性。资金从非银流入银行存款推高了非银融资成本,加大了流动性分层。同时降低了存单的配置力量,推高了存单利率。
同时,部分非银机构资金紧缺,叠加短端期限利差上升,导致市场杠杆也有所抬升,这也进一步推高了资金价格。资金回流存款导致非银机构资金宽裕度下降,融资需求增加。同时,较高的存单和短债利率,也意味着加杠杆交易能够有效的增厚收益。目前隔夜融资成本在1.6%左右,与1 年AAA 存单利差在30bps 以上,与1 年AAA 中票利差更是超过40bps,加杠杆交易能够有效的增厚收益。因此,目前银行间回购交易量上升至7.5-8 万亿,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水平。杠杆水平的上升也进一步推升了资金价格。
我们预计资金状况有望逐步改善,因而短端资产加杠杆性价比更高,长债或保持震荡。过去一段时期资金价格偏紧,存单利率偏高是大行负债缺口上升,非银资金回流存款共同作用的结果。往后来看,随着股市单边大幅上涨出现调整,以及存款利率新一轮的下降,非银资金流出压力将有所缓和。目前1 年存款基准利率为1.10%,这明显低于余额宝等货币基金1.4%左右的收益,货基和理财更高的收益将吸引存款资金外流。而我们预计后续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将有所放缓,或者央行或加强配合以稳定资金状况。随着跨月冲击过后,资金状况有望逐步缓和。因此短端利率有望逐步下降,短债资产加杠杆具备更高性价比。而政策预期不稳定情况下,长债或维持震荡态势,我们延续对10 年国债短期2.05%-2.2%震荡区间的判断。
风险提示:风险偏好变化超预期;货币政策超预期;外部不确定性超预期;测算结果可能存在偏差。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