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行业周报:多数公司发布三季报 OTC及品牌中药表现依旧好于创新药

许雯 2024-10-31 14:57:29
机构研报 2024-10-31 14:57:29 阅读

  核心要点:

      市场表现:上周中药Ⅱ上涨3.39%,涨幅居前上周(2024.10.21-2024.10.25)医药生物报收7662.99 点,上涨3.11%;中药Ⅱ报收6716.94 点,上涨3.39%;化学制药报收10696.45 点,上涨1.49%;生物制品报收6550.77 点,上涨2.93%;医药商业报收5078 点,上涨2.63%;医疗器械报收6592.99 点,上涨 4.05%;医疗服务报收5312.38 点,上涨5.21%。医药各子板块普涨,中药板块涨幅居前。

      从公司表现来看,表现居前的公司有:长药控股、新天药业、华神科技、特一药业、*ST 吉药;表现靠后的公司有:羚锐制药、方盛制药、恩威医药、大唐药业、太极集团。

      估值:上周中药板块PE(ttm)为27.59X,PB(lf)为2.43X上周中药PE(ttm)为27.59X,环比上升0.91X,近一年PE 最大值为29.99X,最小值为21.67X。PB(lf)为2.43X,环比上升0.07X,近一年PB 最大值为2.69X,最小值为1.99X。PE 处于近十年以来29.58%分位数,PB 处于近十年以来8.15%分位数。中药板块相对沪深300 估值溢价率为114.46%。

      多数公司发布三季报,OTC 及品牌中药表现依旧好于创新药截至10 月 30 日,中药上市公司已有61 家公布三季报,剔除ST、北交所股票之后有55 家。55 家上市公司中,有18 家实现营收同比正增长,占比约33%;有22 家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正增长,占比约40%;营收、归母净利润双正增长的公司家数为14 家。从增速分布情况看,营收增速在20%以上的公司数为2家,占比3.64%;归母净利润增速在20%以上的公司数为11 家,占比20%。

      Q3 单季度看,实现营收正增长的公司数为24 家,占比43.64%;实现归母净利润正增长的公司数为21 家,占比38.18%;营收、归母净利润双正增长的公司家数为15 家。高增速表现上,1 家公司的营收增速超过50%,5 家公司的营收增速在20%-50%;9 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增速超过50%,6 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在20%-50%。已公布三季报的公司中,OTC 及品牌中药的表现依旧好于中药创新药。

      投资建议:聚力向“新”,长期关注三大主线中药行业受到高基数、上半年消费疲软影响高端消费类中药、中成药集采等因素影响,短期承压。但随着中药集采的温和落地、宏观政策对消费的提振效果逐步显现以及医保谈判、基药目录调整的推进,中药行业向好趋势不变,聚焦政策利好逐步转向聚焦产品及业绩,行业内部分化或更为明显。

      长期来看,创新与传承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与重点,传承创新、转化赋能成为引领中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以中药创新药为创新代表的“药”创新和以品牌中药为传承代表的“药”焕新,推动中药行业聚力向“新”,实现“创新+质优”。此外,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推进,中药行业有望受益于国企改革,实现提质增效。维持行业“增持”评级,建议关注三大主线:

      主线一:“药”创新,关注中药创新药。在政策与临床需求双驱动之下,中药创新再度加速,新药上市节奏加快且1 类新药占比明显提升。研发创新是核心,进入医保基药目录是放量的重要条件,而下半年基药目录调整是大概率事件,或成为行业催化因素。建议关注:(1)具有较强研发实力、在研产品丰富且研发进展较快、中医理论与临床结合较好(尤其是能通过循证医学改写临床诊治指南)、布局大品类有独家品种的企业;(2)2023 版医保目录新增品种和解禁品种及相关企业;(3)“医保+非基药”品种及相关企业。

      主线二:“药”焕新,关注品牌中药。配方优势、原材料优势、品牌优势共同构筑了品牌中药的高竞争壁垒。市场及模式创新,打通了“防+治+养”全产业链,进一步凸显品牌中药消费属性。治已病、治未病、康养保健的全程覆盖,叠加银发经济的利好,体现出品牌中药“治疗+消费”属性,增加了中药消费需求的层次性,拓展了市场增量。建议关注:(1)拥有配方优势、原材料优势和品牌优势的产品力强的品牌中药;(2)通过市场及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新业态模式、拓展产业链、拓宽市场领域的品牌中药。

      主线三:国企改革,关注提质增效的国有控股企业。中药行业的央企国资控股、省属国资控股以及其他国有控股比例均高于行业水平,中药行业在医药子行业中受益于国企改革的程度明显较高,有望通过国企改革实现提质增效。

      风险提示

      (1)包括行业集采等在内的政策趋严,导致中药产品价格大幅下降;(2)上市公司在研产品进展低于市场预期;(3)医保和基药目录中中药占比提升低于市场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