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债拐点与仓位表达:透视24Q3债基持有结构
概览增量资金:股债风险偏好切换,债基存续份额回落
三季度债基新发数量回落,募集规模弱于上季度及去年同期。今年三季度新发行债券型基金71 只,募集规模为1061 亿元,虽然仍显著高于股票型(315 亿元)及混合型基金(26 亿元),但较上季度及去年同期的债基发行表现略显乏力。新发欠佳叠加权益快牛,三季度末存量债基份额回落至9.32 万亿份。二季度末存量债基份额创历史新高,达到9.66 万亿份,而9 月24 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出台一揽子货币宽松政策,权益市场迎来快牛行情,三季度普通股票型基金及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环比涨幅均超过10%,吸引增量资金进入股票市场。新发债基表现本就偏弱的情况下,风险偏好快速转换至权益资产,导致三季度末存量债基份额环比减少0.34万亿份。
重仓券看偏好:普信债与二永债的持仓背离
基金倾向于减持票息资产。相较于上季度,三季度基金重仓利率债增幅小幅放缓至1.49%,持仓规模攀升至3.1 万亿元;同时,基金对信用债重仓规模回落至7958 亿元,环比减少2.36%。三季度基金减持规模最大的品种为银行次级债及一般商金债,三季度票息资产走出大开大合的行情,从7 月久期策略的极致运用,到8 月票息资产的阴跌走势,再到9 月市场剧烈调整触发理财预防性赎回行为,公募基金被动抛售信用债,流动性较好的二永债自然首当其冲。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度基金增持主要集中在产业债和城投债,较上季度分别增加111 亿元、47 亿元,其中,产业债绝对持仓规模创2021 年以来的最高值。
1)城投债:用短端做确定性。临近年底考核,出于增厚收益的诉求,基金在城投债下沉的运用更进一步。从各隐含评级城投债的持仓情况来看,AA 及以下持仓占比攀升至55.1%,AA(2)城投债增持力度最大,持仓规模较上季度增加36 亿元至214 亿元,接近2021 年以来最高值。化债预期叠加基金重视仓位流动性,偏好增配2 年内城投债,在三季度加大对1 年内、1-2 年品种的配置力度,2 年内城投债持仓占城投债总体持仓比重攀升至近70%的高位。在区域分布上,基金加仓山东、吉林、云南等区域城投债。在持仓久期上,广西、天津城投债持仓久期显著拉长,广西、贵州加权平均持仓期限分别为2.4 年、2.6 年,多数省份持仓久期处于1.5年至2 年的区间内。
2)产业债:集中增持公用事业、建筑装饰。公用事业和综合是基金重仓产业债规模最大的两个行业,均在200 亿元以上,其次是建筑装饰和交通运输,持仓规模在100 亿元附近。相较于上季度,三季度基金仍较为青睐公用事业、建筑装饰行业,对房地产、医药生物行业也有小幅增持。4-5 年、5 年以上产业债持仓占比持续提升,但基金对产业债持仓久期仍集中在3 年以内。今年以来基金对4 年以上产业债持仓占比抬升,不过出于负债端稳定性的考虑,基金参与超长产业债博弈的仓位有限,三季度末4 年以上产业债持仓规模占产业债总持仓规模的比重仅16%左右。
1 年内产业债同样是三季度基金增持幅度明显的品种,环比增加规模超1000 亿元,这也有平衡总体持仓久期的考虑。
3)二永债:持续减持的趋势。今年以来,基金连续三个季度减持二永债,三季度银行永续债持仓规模环比下滑27%。从比价角度来解释,3 年及4 年AAA-二级资本债及永续债收益弱于国债,且利率债具备流动性优势,自然容易推动品种偏好切换。期限上来看,基金对二永债持仓久期仍以3 年内为主。除1 年内和4-5 年二级资本债以外,三季度基金其余期限二永债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持,其中1-2 年二级资本债、1 年内银行永续债持仓规模缩减较为显著从各期限持仓占比来看,3 年内二级资本债占二级资本债总持仓比重超70%,银行永续债持仓中,近半由1 年内品种构成,其次是1-2 年品种。
总体上,三季度债基新发表现偏弱,叠加权益快牛行情,风险偏好切换,三季度末存量债基份额回落。在持仓行为方面,基金倾向于减持票息资产,细分券种来看,三季度基金减持规模最大的品种为银行次级债及一般商金债,增持主要集中在产业债和城投债。具体来看,第一,城投债用短端做确定性,这是市场波动剧烈时的中性选择,AA(2)城投债持仓规模接近2021 年以来最高值。化债预期叠加基金重视仓位流动性,偏好增配2 年内城投债。在区域分布上,受益于化债政策,基金加仓山东、吉林、云南等区域城投债。此外,广西、天津城投债持仓久期显著拉长,广西、贵州加权平均持仓期限分别为2.4 年、2.6 年,多数省份持仓久期处于1.5年至2 年的区间内。第二,基金对产业债增持集中在公用事业、建筑装饰、综合行业,4-5 年、5 年以上产业债持仓占比持续提升,但基金对产业债持仓久期仍集中在3 年以内。第三,二永债持续减持的趋势。基金连续三个季度减持银行次级债,从二季度的二级资本债轮动到三季度的银行永续债,比价效应或是主要原因,期限上来看,基金对二永债持仓久期仍以3 年内为主。
风险提示:数据统计遗漏,风险事件超预期,监管趋严超预期。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