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周报:年底机构行为的“众生相”
报告核心观点
本周美国大选和财政政策细节即将揭晓,政策组合拳效果仍在观察期,宏观能见度不高并关注“预期差”,年底机构行为等更值得关注。分机构看,理财规模增速放缓;债基遭遇“工具化”烦恼,行为更趋谨慎;保险仍是市场重要配置力量;自营机构包括券商、中小行持泰保盈,投债积极性不高。整体看,机构行为趋于“保守”,市场活跃度降低,无序波动略增多,负债管理难度增大。重申10 年国债2.2-2.3%转积极,重回2.0%的概率不高。前期提醒存单和2 年以内信用债机会,5-7 年利率是基本配置,长端利率关注波段,挖掘转债个券机会,二永债、长久期信用债继续观望。
理财:规模增速放缓,扰动增加
负债端来看,理财规模扩张斜率放缓且波动加大。这一现象背后有几个原因:
第一,股市活跃度明显上升,资金从理财流出并投入股市等;第二,政策组合拳等导致债市基本面预期变化,市场出现了小幅调整;第三,理财低波动率模式弱化,信用债表现偏弱,理财净值波动增大,且理财净值发布时间较晚,对其规模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性。后续内外部信息冲击仍多,债市波动可能加大,整体不利于理财规模扩张。对应到投资端,理财资金也将重视负债端稳定性,进而影响到债基行为、长债和二永债的配置等。
债基:遭遇“工具化”的烦恼
8 月以来的多轮小规模赎回有明显规律:一是,债基二级市场大量净卖出债券,而理财净卖出规模不大、甚至还在净买入;二是,理财自身规模下降小于债基规模下降。这意味着,债基被理财当作流动性管理的工具。理财这一行为模式虽方便自身管理,但也增大了债基应对申赎的压力。加上四季度敏感时点,扰动因素可能较多,债基负债端管理难度加大。近期债基二级市场净卖出信用债,降低二永债、中长久期信用债占比,直接导致信用债表现整体不佳。此外,债基也面临政策方面、股市影响等不确定性,银行等委托人倾向于在年底持盈保泰,导致债基倾向于适度控制久期、重视票息。
保险:仍是逢低积极买入力量
负债端来看,保险规模持续增长,尤其是年初开门红,保险资金流入较多,加上每年存量资产到期,可能需要提前储备一定资产。保险负债端成本也在下降,9 月1 日寿险产品预定利率调降50bp,而且随着保险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动态挂钩,后续保险负债成本调降将更加及时。保险增量资金成本已经下降,且随着时间推移,保险机构倾向于向前看,推动放松资产端的要求。
投资端来看,保险缺资产难题未解,在市场调整时保险仍是重要净买入方,近几轮赎回中已有验证。考虑到11-12 月可能有新增政府债发行,且市场扰动因素较多,保险仍有较强的动力逢高配置。
银行:大行买短卖长,小行配债放缓
今年以来大行信贷增速下降较快,但债券投资增速整体稳定。8 月之后大行在二级市场“买短卖长”特征明显,且这一现象当前仍在延续,可能与维护曲线形态义务有关。向前看,11-12 月若政府债供给压力较大,大行仍有义务进行债券配置。与大行不同,在监管对中小行投债行为加强约束的背景下,中小行配债增速已显著放缓。而且,中小行在超长债中的参与度已经下降,预计这一趋势继续维持。此外,四季度机构历来有持泰保盈的诉求(避免影响损益表),中小行、券商等自营盘已完成全年任务,参与债市的积极性下降,基本采取有确切机会才把握波段,无机会就选择吃票息的操作思路。
风险提示:财政政策超预期,金融严监管超预期,美国大选结果。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