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案例看本轮并购趋势:并购潮起 万象更新

机构研报 2024-11-04 19:33:21 阅读

  年内政策三次优化,打通并购重组堵点。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活跃资本市场”后,IPO审核节奏开始减速。进入2024年,并购重组政策迎来三次优化:(1)2024年2月5日,证监会上市司召开座谈会:首提“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明确了全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就审核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重组估值、业绩承诺必要性等作出优化。(2)6月19日“科八条”发布,为科创类资产并购提供了更灵活的交易工具,如定向可转债、股份分期支付等。(3)9月24日“并购六条”发布:明确提出“开展基于转型升级的跨行业并购”,释放传统行业上市公司,对科创类资产的收购需求。

      并购潮起:科创是主战场,和2013年有一定相似性。在连续的政策迭代下,重大资产重组案例数在2024年8月以后显著增加:

      2024年8-10月,A股重大资产重组(含发股并购)共计50起,而今年前7个月总计才49起 —— 月均案例数实现翻倍式增长。

      板块结构上,科创板上市公司发起的重大资产重组占比大幅跃升:从2023年的3.5%提升至2024年前10个月的11.1%。一切都与2013年的秋天有一定相似性:彼时,在连续两年的市场低迷后,IPO于2012年11月阶段性暂停,经过了半年的酝酿后,并购重组案例数在2013Q3起迅速增加,且集中于传媒这一彼时“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行业,自此拉开了创业板的牛市进程。

      当然在另一些方面,两者也存在差异:本轮并购更鼓励以链主为核心,同一产业链内上下游的整合。

      A、谁会发起并购?—— 从拟上市企业入手寻找。

      IPO与并购重组跷跷板:关注筹划上市未果的企业。近期市场,两起并购预案带来的股价弹性令人印象深刻:(1)9月29日,光智科技公告筹划收购先导电科,复牌至今(11月1日,下同)股价上涨253.4%;(2)9月25日,富乐德公告筹划收购间接控股股东日本FERROTEC集团下属半导体资产,今股价上涨157.8%。上述两个案例的特征高度相似:(1)被收购资产,均有明确的上市意愿(进入辅导阶段)但未能成行;(2)收购双方拥有同一实际控制人,这将显著降低后续并购推进之难度;(3)拟注入资产本身足够优秀,是“新质生产力”的典范:先导电科为百亿级靶材“独角兽”,富乐华则专攻半导体关键封装材料、盈利能力突出;(4)上市公司短期基本面承压、市值偏小:这两起并购均为“蛇吞象”。

      寻找同一实控人旗下的资产组合,这是“蛇吞象”的前置条件。我们还观察到其他上市公司对收购“硬科技”的热情,如晶丰明源、思林杰等。与前述案例的相似点是显著的:被收购方都曾尝试上市未果。但这些案例往往是体量相当资产的整合,或者更常规的“大并小”,也因此股价弹性较低。背后的原因在于:对于非同一实控人之间的并购案例,“蛇吞象”往往涉及实控人变化,也即构成借壳上市,将受到类IPO的严审核。

      央国企资产注入:传统领域整合需要紧抓并购红利期。除了“硬科技”相关的并购大幅活跃起来,“并购六条”继续支持传统领域资产的整合。面对这一并购“红利期”:(1)央企集团加速梳理体外优质资产,对旗下增长偏弱的上市平台进行注入。

      比如,电投产融于9月30日发布公告:拟收购国投核能股权,并置出金融资产电投资本。我们梳理发现,能源领域的相关资产整合最为普遍。(2)地方政府利用资本市场盘活资产:比如,2024年9月8日,合肥城建公告筹划收购安徽公共资源交易集团100%股权,将显著增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构建并购重组潜力股(收购方):从过去几年有上市意愿的一级市场优质标的入手,寻找其实控人拥有A股上市平台的。在IPO节奏放缓的背景下,这些优质标的可能通过并购寻求上市。此外,几个思路可以帮助进一步缩小目标范围:(1)上市公司业绩平淡;(2)潜在收购标的属于“硬科技”。

      B、谁又会成为并购的目标?

      国资“以投带引”:技术硬 +收购成本低。“并购六条”明确支持上市公司之间的吸收合并,而部分科创类企业在拥有核心科技的同时,由于短期盈利不足、现金流承压,当前市值较小,对于国有资本而言,这类标的的吸引力非单纯财务指标可以衡量:(1)合肥产投拟收购文一科技,“以投带引”布局半导体设备。(2)中国电信通过子公司收购国盾量子,协同效应突出。在国有资本的收购决策中,最核心的两个要素是:(1)技术实力:具备战略价值。(2)收购成本:市值偏小。

      产业资本:渠道+产品协同,关注创新药。除了国有资本外,具备资金实力的产业巨头,也展现出敏锐的并购嗅觉:(1)上半年,迈瑞医疗并购科创板上市企业惠特医疗,实现A并A。(2)10月30日,浩欧博公告拟被港股上市公司中国生物制药收购最多55%的股份,实现H并A。产业资本的并购,更看重产业链资源的协同整合,比如产品与渠道的结合,或是扩充产品矩阵等。结合当前市场案例,尤其关注创新药。

      构建并购重组潜力股(被收购方):自上而下筛选,或许是更有效的策略:(1)属于“硬科技”,优先关注科创板;(2)技术强,产品强;(3)因为资金流等压力,股价跌至低位;(4)收购成本低:市值小、负债低。

      风险提示:并购重组政策导向变化;并购后资产整合不及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