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点评报告:化债方案落地 债市如何看?

李清荷/李依璠 2024-11-09 08:49:10
机构研报 2024-11-09 08:49:10 阅读

  事件

      2024 年11 月8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其中对化债方案进行介绍,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一次性新增6 万亿地方专项债限额,分三年实施,2024-2026 年间每年安排2 万亿。2)自2024 年起连续5 年从新增地方专项债中安排8 千亿用于化债,累计4 万亿。3)2029 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仍按原合同偿还。4)政策协同发力后,2028 年以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隐债规模将大幅下降至2.3 万亿,化债压力明显减轻。

      本轮化债安排基本符合预期

      据我们此前在《如何看待政府债供给与增量空间》中的推算,本轮隐债置换规模均值约为12 万亿,即2024-2027 年每年承担3 万亿化债任务,其中每年约8000 亿新增专项债用于化债,剩余通过调增政府债限额解决。我们的推算与发布会实际公布方案较接近:1)财政部蓝佛安部长介绍2023 年底隐债规模14.3 万亿,政策协同发力能够消化的隐债规模约12 万亿。2)每年用于化债的新增专项债规模与我们预期基本一致。3)蓝部长介绍2024-2026 年每年安排2 万亿债务限额,加上8000 亿用于化债的新增专项债,与我们提到的“每年3 万亿”化债任务较为接近。

      减轻地方政府债务包袱,腾挪资源助力经济发展从2024 年10 月的国新办发布会到11 月的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化债方案逐渐明晰,从中可以看出中央高度重视地方政府隐债化解工作。过去的债务化解思路主要在于以时间换空间,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从本质来看,债务化解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发展的方式。因此,本次一次性增加大规模债务限额,我们认为意在帮助地方政府首先卸下历史债务包袱,进而腾挪出更多资源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实现稳增长的经济发展目标。

      城投基本面有望迎来利好,后续转型仍是大势所趋本轮化债资金落地后,城投债务压力有望明显减轻,基本面有望迎来转好,短期有助于提振区域市场信心,弱资质短久期城投债利差预计仍有一定压缩空间。长期来看,隐债化解工作意味城投或将彻底剥离与地方政府的信用绑定,因而“退平台”或仍是大势所趋,即引导城投退出政府融资平台,逐渐转型为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经营主体,而后以市场化方式在新增投融资上寻求突破,以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从长期视角根本性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债市走出“V 形”行情,先下后上,后续交易主线回归资金面《方案》公布前后,债市走出“V 形”行情,十债先下后上。整体来看,化债规模符合预期,但考虑到方案提及的今年安排的3 万亿化债任务,1.2 万亿已通过新增专项债和特殊再融资债陆续发行,后续年内或存在1.8 万亿增量供给,需关注货币政策对债券发行的配合,债市交易主线回归资金面定价。

      风险提示:市场风险超预期,财政政策力度不及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