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常委会发布会点评:财政政策落地 债市影响几何

王冠军 2024-11-09 16:06:13
机构研报 2024-11-09 16:06:13 阅读

  核心观点:

      事件:2024 年11 月8 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 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的决议。11 月8 日下午,蓝佛安和许宏才在会议闭幕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关于地方化债问题的财政方案,核心议案包括提高地方专项债务上限6万亿+2024 年起连续五年新增8000 亿专项债+2029 年及以后棚改隐性债务按原合同偿还,新增地方隐性债务置换规模共计10 万亿,可有效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

      化债力度空前。此次化债方案包括三项内容:1)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将由29.52 万亿增加到35.52 万亿,新增额度6 万亿,一次报批,分三年实施;2)从2024 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共计4 万亿,该项在2024 年已经落地;3)2029 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 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总体化债政策规模达10 万亿,前三年可用资金为8.4 万亿。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蓝佛安部长发言,2023 年底中国地方隐性债务规模为14.3 万亿,在此轮化债行动后,到2028 年需要偿还的地方隐性债务将下降为2.3 万亿(6 万亿上限提高+4 万亿专项资金+2 万亿延后)。

      政策效应显著。从化解风险的角度看:隐性债务堆积消耗地方政府大量财力,并且隐含系统性风险。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使用专项债资金支持,可以将隐性债务置换为地方的“显性债务”,降低债务信用风险溢价,减轻利息支出(预计5 年节约6000 亿),纾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从地方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缓解偿债压力后的地方财政可将精力集中于民生保障和科技支出等方面,轻装上阵谋求高质量发展。

      举债空间仍在。以2023 年底隐性债务14.3 万亿为基础,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85 万亿,政府负债率为67.5%,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未来财政仍有实施空间,房地产支持政策已经报批,补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的特别国债发行正在推进,专项债券支持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储备,以及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正在研究;明年的财政政策将关注赤字提升、专项债补充资本金、超长期国债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大中央向地方的支付转移等。隐性债务化解只是增量政策的一部分,未来政策导向积极且明确。

      维持债市震荡偏多观点。根据上述政策,可以确定年内地方债限额提高2 万亿,化债责任主体仍是地方政府,暂未出现化债的压力由地方转移至中央情况,中央赤字率未提升,年内无特别国债发行。整体而言,落地政策符合市场预期,年内供给增量在市场预期范围内,化债对基本面改善的预期兑现需要时间,我们维持年内债市震荡偏多观点。

      风险提示:财政政策超预期;货币政策超预期;经济基本面超预期;海外经济体政策超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