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事件点评:化债方案落地 财政政策预期积极
事件:
2024 年11 月8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新闻发布会。根据会议内容,我们整理12 万亿元化债方案如下:
(1)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6 万亿元债务限额,2024-2026 年每年2 万亿元;
(2)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4 万亿元,2024-2028 年每年8000亿元;
(3)2029 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 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投资要点:
化债后经济有望再出发,居民信心有望恢复,政策重心有望转向发展。财政部蓝佛安部长认为,化债帮助地方畅通资金链条,增强发展动能。通过实施置换政策,一是将原本用来化债的资源腾出来,用于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二是将原本受制于化债压力的政策空间腾出来,可以更大力度支持投资和消费、科技创新等,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调整。三是将原本用于化债化险的时间精力腾出来,更多投入到谋划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去。
对于银行而言,其资产质量能够得到改善,信贷投放能力增强。我们认为,化债对于银行的积极影响在于降低地方债务相关的信用风险。此外,据财政部蓝佛安部长发言,关于融资平台经营性债务,按照有关要求,金融管理部门已经研究制定了金融支持地方债务化解的政策举措。
财政部积极谋划下一步增量政策,房地产税收政策、大行补充资本等正在推进。具体而言,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已按程序报批,近期即将推出;隐性债务置换工作马上启动;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等工作正在加快推进;收储的政策细节也在研究制定中。
2025 年财政政策有望加力。财政政策在2025 年可能通过以下几个 方向加力:一是积极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间。二是扩大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拓宽投向领域,提高用作资本金的比例。三是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四是加大力度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品种和规模。
五是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加强对科技创新、民生等重点领域投入保障力度。
今年将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保障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重点支出力度不减。财政部蓝佛安部长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明确,2024 年11月及12 月,财政部一方面在依法依规组织收入的同时,安排有关中央单位上缴一部分专项收益,补充中央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确保重点支出,特别是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足额到位。从地方看,4000 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可用于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盘活政府存量资源资产,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保障财政支出需要。此外,地方还有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存量资金可以动用。
行业评级及投资策略:化债总额达12 万亿元,明年财政预期积极,我们维持银行行业“推荐”评级。建议关注邮储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齐鲁银行。
风险提示:金融监管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化债力度与进度不及预期;房地产领域风险集中暴露;经济回暖过程中发生黑天鹅事件;债券市场发生异常波动。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